新京報訊(記者 張靜姝)1月28日,新京報記者獲悉,1月25日至27日,北京市密雲區消防救援支隊15名消防救援人員在大雪覆蓋的冰層上練習“冰潛”。在3天的集中訓練中,15名隊員先後進行了水下潛水基本技能、中性浮力調節、冰洞穿越、水下搜索等課目的訓練。此外,密雲區消防救援支隊定期選拔消防員參加“以老帶新”培訓,以此達到人員配備梯次化。
密雲區消防救援支隊的消防救援人員正在進行“冰潛”訓練。密雲消防供圖
此次訓練的課目是冰洞穿越,要求隊員們通過“指北針”水下方位定向,完成從一個冰窟窿到另一個冰窟窿的冰下穿越作業,兩個冰窟窿之間的直線距離約為30米。
為確保訓練安全,訓練採取“以老帶新”的方式分組實施,下潛期間,潛水員身上除了攜帶的裝備,還繫有一根漂浮繩,這根繩既是安全繩,也是信號員與潛水員之間溝通聯繫的信號繩。
2名潛水員下潛到水底後,第一時間通過漂浮繩發出信息,通知冰面上的隊友:“我已到達水底。”隊友拽動繩索回覆“已收到”並做好記錄。“拽動繩索是一種特殊的聯繫方式,‘拽動’次數的多少分別代表着不同的信息,連續‘拽動’3次就代表情況異常,水下人員應立刻返回。”隊員們介紹説。
密雲區消防救援支隊的消防救援人員正在進行“冰潛”訓練。密雲消防供圖
冰下作業不同於岸上,在封閉的環境下,隊員們要經受身體和意志的雙重考驗,即使在水中遇到緊急情況,也必須找到出口才能浮出水面。雖説沒有時間限制,但一個氣瓶的氣量一般只能提供20分鐘的作業時限,這就在時間上有了硬性規定。“不管是訓練還是實戰,我們也要確保自身安全。”密雲區消防救援支隊作戰訓練科趙強説。隊員們在冰潛訓練時一旦身體出現寒顫或氣瓶中氣量用掉四分之三時,需做好浮出水面的準備,以防意外發生。
對老隊員來説,冰下30米的距離在不遇到雜草纏腳等特殊情況下,一般需要5分鐘左右來完成。“在水下的第一感覺不是冷,當找到出口被‘提溜’出冰窟窿,才是真正感覺到突然一陣寒意襲來。”在完成冰洞穿越課目後,隊員們臉上被凍得通紅,衣服上也瞬間結上了冰碴。
密雲區消防救援支隊的消防救援人員正在進行“冰潛”訓練。密雲消防供圖
據悉,在3天的集中訓練中,15名隊員先後進行了水下潛水基本技能、中性浮力調節、冰洞穿越、水下搜索等課目的訓練,水域救援能力得到提升。密雲區消防救援支隊副支隊長劉東介紹,這樣的訓練每年都會有,為確保水域救援戰鬥力不減,密雲區消防救援支隊定期選拔消防員參加“以老帶新”培訓,以此達到人員配備梯次化。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