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一個好端端的發達國家,卻被滿懷好心的總統搞殘

阿根廷偏安一隅位於南美,兩次世界大戰都沒有波及到其本土,而且阿根廷較早脱離了殖民統治,取得了獨立。同時,阿根廷還擁有相當不錯的自然條件,擁有豐富的油氣和礦物資源,水草豐美的潘帕斯草原讓阿根廷有了''世界糧倉''''世界肉庫''的美譽。

得益於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相對安全的地緣環境,在20世紀初,阿根廷的連續十年GDP年增長率超7%,阿根廷國民生產總值一度排名世界前十,南美第一。

然而,阿根廷卻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面臨着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而這一切,無論是二戰後的經濟騰飛還是後來的惡性通貨膨脹,都繞不開阿根廷前總統貝隆,可以説阿根廷是''成也貝隆,敗也貝隆''。

或者應該説,阿根廷這樣一個好端端的發達國家,卻被滿懷好心的貝隆總統搞殘了。搞殘之後,他想彌補過失,也無可奈何了。

阿根廷:一個好端端的發達國家,卻被滿懷好心的總統搞殘

阿根廷

一、十九至二十世紀上葉的阿根廷——''大英帝國的第六自治領''

16世紀之前,印第安人作為原居民生活在這裏,1536年淪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1810年,阿根廷爆發了著名的''五月革命'',隨後民眾在拉美民族獨立運動領袖聖馬丁的帶領下擊敗了西班牙殖民者,取得了獨立。

然而,在1816年脱離西班牙取得獨立後,阿根廷卻沒有迎來安寧與和平,而是再次陷入了戰亂。由於獨立戰爭是意識形態為導向,缺乏經濟誘因,因此獨立後的阿根廷各派勢力缺少共識,更不必談團結了。

阿根廷:一個好端端的發達國家,卻被滿懷好心的總統搞殘

聖馬丁

其實阿根廷內戰的爆發根本上還是由於沒有完善的國家建構,無法有效協調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最終導致形成了集權派和聯邦派兩個對立的派別,使國家陷入到了無休止的內鬥之中,直到後來阿根廷也未能完成一個完善的國家建構,這為其日後的衰敗埋下了伏筆。

阿根廷的內亂直到1861年集權派的米特勒武力統一全國,並且做出妥協,接受了聯邦派制定的憲法才結束。阿根廷國內形勢才穩定下來。隨後經歷了四年的三國同盟戰爭,阿根廷終於獲得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

此時,歐美列強進入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到了電氣時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裝業和餐飲業繁榮帶來了旺盛的羊毛和牛肉需求。而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水熱條件優越,擁有發展畜牧業的地理優勢,於是大牧場放牧業就在阿根廷蓬勃發展起來。

潘帕斯草原

與此同時,阿根廷的農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阿根廷繁榮的經濟吸引了大量的外國資本的投資,而當時英國獨佔阿根廷海外投資的一半,英國的資本幾乎滲透到了阿根廷社會的各個方面,也正是在這個時期,阿根廷有了''大英帝國的第六自治領''的稱號。

農牧業繁榮帶來了鐵路和港口建設的熱潮,鐵路里程從503公里增加到了3.1萬公里,鐵路將牲畜從潘帕斯運到屠宰場再通過港口運往世界各地。

隨着遠洋航海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冷藏船的應用,讓阿根廷牛肉出口從2.5萬噸增至36.5萬噸,這使得阿根廷一躍成為世界五大出口國之一。

阿根廷經濟繁榮,發展迅速。彼時的阿根廷國民生產總值甚至超越了很多歐洲國家,不僅是南美,而是整個南半球最富有的國家,布宜諾斯艾利斯被稱作南美的巴黎。

阿根廷:一個好端端的發達國家,卻被滿懷好心的總統搞殘

阿根廷經濟

二、一戰戰後的阿根廷——經濟奇蹟的隕落

前文提到,阿根廷的經濟實際上是出口導向的。阿根廷經濟發達是由於國際市場對於肉類,毛呢和糧食的巨大需求,才使得本土的農牧業迅速發展。

但是,在一戰後,各國開始提升關税保護本國農業生產,而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更是導致農產品滯銷,甚至出現了農場主任由蘋果爛在枝頭,把牛奶倒入河中的場景。這無疑給依靠出口農牧產品的阿根廷經濟帶來一擊重創。

阿根廷:一個好端端的發達國家,卻被滿懷好心的總統搞殘

阿根廷

當時阿根廷工業的生產和投資都嚴重下降,輸入資本和進口商品都大幅減少,農牧產品出口價格暴跌。

經濟奇蹟破滅,社會問題隨之而來。大量工人走上街頭遊行示威,阿根廷政局又一次陷入了混亂之中,政府更迭頻繁。正是在這一時期,1946年,胡安?貝隆當選總統,而他將對日後的阿根廷發展帶來巨大影響。

阿根廷:一個好端端的發達國家,卻被滿懷好心的總統搞殘

胡安?貝隆

三、成也貝隆,敗也貝隆——貝隆的''第三立場''

二戰後,形成了美蘇兩極格局,當時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開始選邊站,要麼加入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要麼加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

然而時任總統胡安?貝隆卻設想開闢一個''第三立場'',也就是開闢一條不同於資本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道路的''第三條路''。也就是維護工人階級的利益,但同時與社會主義劃清界限,保持距離。

貝隆的口號是:政治主權,經濟獨立,社會正義。

阿根廷:一個好端端的發達國家,卻被滿懷好心的總統搞殘

美蘇兩極

政治主權就是國家獨立,政治生活不會受到域外勢力的干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要達到政治上的目標,就要取得經濟上的獨立。要取得經濟獨立的主要任務要降低國外資本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地位。社會正義則強調保護工人利益,同時也包含了反對種族歧視的內容。

而為了達到貝隆設想的美好願景,就要建立起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然後以政府為主導在全國範圍內投資,同時提高税率,尤其對富人徵收重税,以及全民的高水平的福利。在政策實施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阿根廷國內無線電銷售增長了600%,冰箱銷售增長了218%,新建了22座水力發電廠,建設燃氣管道,輸氣能力達到了1500萬立方米,阿根廷擁有了南美最強大的中產階級團體。

阿根廷:一個好端端的發達國家,卻被滿懷好心的總統搞殘

阿根廷

看起來貝隆帶領阿根廷走出了困境,給阿根廷帶來了繁榮,但這表面的繁榮下卻充滿了危機。

由於阿根廷沒有完善的國家建構,因此缺乏一個有效的機制來協調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始終處於一種緊張的關係,並且時常爆發矛盾,正因如此,阿根廷始終難以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

問題就出在這裏,無論是政府主導下的大規模投資、徵收高額賦税,還是普及全民的高福利,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我們可以看看中國的今年來的發展,就是全國一盤棋戰略,充分發揮我國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但是,之所以能夠這樣,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擁有完善的國家建構,在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形成了微妙的中德關係,有一個有效的機制來調節中央和地方的關係。

阿根廷:一個好端端的發達國家,卻被滿懷好心的總統搞殘

貝隆

但是,阿根廷當時沒有完善的國家建構,中央政府無法有效調動地方,政府的政策也難以落實,最終政府的很多政策和投資計劃都會變成低效的空談,很多投資無法取得預期效果,甚至可能根本沒有落實。

而貝隆的政治主張還有一點就是全民福利。貝隆的全民高水平福利卻超出了當時阿根廷的經濟發展水平。當時貝隆甚至用行政令的方式強制提高工資,直接給工人發錢,這完全違背了經濟規律,最終導致了物價瘋長和惡性通貨膨脹。

工人手裏的錢確實多了,而生活成本的上漲卻更多,最終是民眾手裏的錢越來越多,但是民眾的生活卻越來越苦。最終民眾對於貝隆政府日益不滿,最終由於發生了軍事政變,貝隆黯然離場,被迫流亡異國。

阿根廷:一個好端端的發達國家,卻被滿懷好心的總統搞殘

阿根廷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貝隆再次執政,吸取了執政失敗的教訓,貝隆在各方面採取了較為穩健的政策,這也使得阿根廷的經濟狀況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好轉,可惜貝隆年事已高,執政一年有餘便溘然離世。

再後來,貝隆的妻子伊莎貝爾成了總統,基本秉承了貝隆的執政理念,但是隨後國內再次爆發了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最終伊莎貝爾的政治生涯也在一次政變中結束。

再往後阿根廷政壇都只是些平庸之輩,而阿根廷這個國家則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經濟發展缺乏動力,政府高舉外債而無力償還。民眾生活倒也還過得去,但是與曾經輝煌時期早已無法同日而語。

阿根廷:一個好端端的發達國家,卻被滿懷好心的總統搞殘

伊莎貝爾

胡安?貝隆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也是一位光榮的愛國者,他所做的一切出發點也都是為了維護弱勢者的利益,直到今日,他的思想在拉美地區也仍然有很大影響力。

但是他的''貝隆主義''所進行的大規模投資,高額税負,全民高水平福利卻為後來為阿根廷連續不斷的惡性通貨膨脹埋下了隱患。

貝隆沒有意識到阿根廷的國家構建存在的缺陷,雖然他盡力推進工業化,企圖開闢''第三條路'',給阿根廷人帶來繁榮,但改革還是不可避免的走向失敗,最終留下的只有超高的通貨膨脹率和動盪的政局。而他的繼任們企圖通過外資緩解通貨膨脹,又導致了國家高舉外債。

阿根廷:一個好端端的發達國家,卻被滿懷好心的總統搞殘

貝隆

阿根廷的經濟也由於缺乏技術因素的推動陷入了停滯,最終看似強大阿根廷經濟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發展的滯緩社會自然難以穩定,社會不穩定則導致政府更迭頻繁,這些因素造就了阿根廷心電圖式的GDP走勢。

貝隆是阿根廷的英雄,他確實曾經給過阿根廷人一片繁榮,但是表面繁榮下卻暗藏危機,最終繁華褪去,最終留給阿根廷人的只剩下了一地雞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24 字。

轉載請註明: 阿根廷:一個好端端的發達國家,卻被滿懷好心的總統搞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