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施會譴責G7:你們任由數百萬人捱餓,就出45億美元?
(觀察者網訊)當地時間6月28日,七國集團領導人發表聯合公報,承諾額外支出45億美元以應對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對此,國際救援組織樂施會(OXFAM)不平等政策負責人馬克斯·勞森 (Max Lawson)同日發表聲明稱,七國集團正任由數百萬人捱餓,讓地球遭殃。45億美元只是所需資金的一小部分。七國集團本可以峯會上做更多的工作來結束糧食危機。
圖自美聯社
七國集團承諾撥款45億應對全球糧食危機,樂施會:不夠
據路透社28日報道,為期三天的峯會結束時,七國集團領導人承諾追加45億美元,用於保護弱勢民眾免遭飢餓和營養不良,並表示今年承諾的援助總額為140億美元。
他們呼籲那些有庫存的國家和企業提供糧食,並稱正在研究如何將糧食運出烏克蘭。他們還同意更加努力,幫助農民繼續在世界上最大糧食生產國之一的烏克蘭工作,並解決化肥短缺問題。
美國國際開發署發佈《美國宣佈應對全球糧食安全危機的新承諾》
美國國際開發署官網28日發佈消息,在七國集團承諾的援助總額中,美國將提供27.6億美元,以保護弱勢民眾免受因俄烏戰爭和嚴重乾旱而加劇的全球糧食安全危機影響,這筆資金將支持超過47個國家和地區組織。俄烏戰爭以來,加上這次的27.6億美元,美國對全球糧食危機的總投入達到55.6億美元。
樂施會題為《G7未能解決飢餓危機,任由數百萬人捱餓》的聲明
據樂施會網站消息,針對七國集團承諾追加45億美元以應對全球糧食安全問題,樂施會不平等政策負責人馬克斯·勞森 (Max Lawson)28日發表聲明稱,“七國集團沒有采取必要的行動,而是任由數百萬人捱餓和燒燬地球”。
勞森表示,至少需要285億美元的資金才能消除全球飢餓、填補糧食缺口。45億美元只是所需資金的一小部分。七國集團本可以峯會上做更多的工作來結束糧食危機。
勞森説,2015年,七國集團峯會也在德國的同一地點舉行,他們曾承諾“目標是到2030年使發展中國家的5億人擺脱飢餓和營養不良”。但7年後,世界上增加了3.35億飢餓人口。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21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顯示,2015年有6.15億飢餓人口。而世界糧食計劃署稱2022年將有9.5億人處於飢餓狀態。
據路透社報道,反貧困組織“統一行動”(The ONE Campaign)表示,七國集團未能展現出全球領導力。
“統一行動”主管斯蒂芬·埃克索-克賴舍爾(Stephan Exo-Kreischer)説,“七國集團正在討論用140億美元來應對糧食危機。但世界糧食計劃署數據顯示,僅今年一年就需要215億美元”。
“他們有能力做,但沒有做到”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表示,美國及其同盟指責俄羅斯故意利用飢餓作為武器,認為俄烏戰爭引發了日益嚴重的全球糧食危機,影響了從中東到非洲之角的弱勢羣體。
NBC稱,一位美國政府高級官員表示,普京的行為扼殺了糧食和農業生產,並將糧食作為戰爭武器。
路透社報道稱,七國集團聲明中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包括封鎖烏克蘭糧食的出口路線,正在極大地加劇糧食危機”。
俄羅斯早前已經對西方“俄羅斯導致糧食危機”的説法予以否認。
據俄羅斯衞星通訊社6月21日報道,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瑪麗婭•扎哈羅娃稱,西方將糧食危機歸咎於俄羅斯,實際上自己才是“挑唆者”和“破壞者”。扎哈羅娃説,西方制裁破壞了支付系統、運輸和保險,使俄羅斯無法出口糧食和化肥,從而將農業市場推向了深淵邊緣。
扎哈羅娃説:“這是不合邏輯的。一方面,歐盟稱,全球糧食安全正在受到威脅,但與此同時卻在封鎖通往自己大陸的貨物運輸路線。”
勞森的聲明稱,他認為全球糧食危機是由經濟不平等和氣候崩潰導致的。
勞森稱,承諾提供更多資金只是七國集團為消除飢餓所做的一部分。“他們還可以禁止化石燃料,可以取消貧窮國家的債務,可以對食品和能源公司的超額利潤徵税,最重要的是可以解決導致飢餓的經濟不平等和氣候崩潰問題,他們有能力這樣做,但沒有做到。”
勞森説,“每提供1美元的援助,貧窮國家就必須向其債權人償還2美元,通常是紐約或倫敦的銀行賺取鉅額利潤。七國集團應該取消這些債務,讓各國能夠花錢養活本國人民。”
他提到,在新冠疫情期間,企業利潤飆升,億萬富翁的數量在24個月內的增幅超過了過去23年,其中在食品行業就有62位新晉億萬富翁。“他們將這場糧食危機當成大生意”。勞森補充説,七國集團有機會對危機中最大的贏家徵税,以應對糧食危機,但他們錯失了機會,“我們需要看到一個明確的行動計劃,新的資金不僅應該來自傳統的捐助者,還應該自從當前能源和食品價格飆升中獲利的公司和其他機構”。
勞森還稱,“七國集團削弱了停止補貼化石燃料產業的承諾,此舉令人震驚,他們曾承諾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但資金交付方面沒有進展,進一步加劇了氣候崩潰。”他補充説,七國集團拒絕聽從去年聯合國氣候峯會的呼籲,加強減排目標,這向世界其他地區發出了“可怕的信號”。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