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一起慢慢變老

據統計,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3.89%,比2010年提高了14.21個百分點,大量年輕人向大城市或經濟較發達的區域流動,與長輩異地而居。同時,家庭結構日趨小型化,傳統的大家庭養老式微,尤其是隨着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進入老年,獨居老人數量也迅速增加,他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都是我們需要關心的問題。他們有哪些養老需求?面臨哪些困境?這需要全社會共同解答。

1.“醫療機構應將護理服務延伸至城鄉社區”

“阿姨,在家嗎?”早上8點,熟悉的聲音讓居住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察汗烏蘇鎮西莊村的劉回來倍感親切,她知道這是縣裏養老服務中心的朱小花上門探望自己了。今年68歲的劉回來患有高血壓,雙腿行動困難,經濟收入低,兒女也都不在身邊。都蘭縣民政局瞭解到情況後,幫助老人建檔、辦理手續,由都蘭縣樂都區龍興智慧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定期照顧。

“我們主要服務四類老人:低保、特困、80歲以上高齡和60歲以上優撫對象,老人的室內清掃、醫療保健、還有文化娛樂這一塊全權就服務上了。”居家養老負責人朱小花告訴記者,“村子裏面嘛,基本上只有老人在家,有的是兒女不在了,大多數是外出打工,農忙的時候才回來一趟。”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持續完善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像都蘭縣樂都區龍興智慧養老服務中心這樣的社區養老將成為未來養老的重要支撐主體。“目前我國的社區養老尚不能為老年人提供全覆蓋式高福利待遇,部分街道社區的管理機構和服務人員力量較薄弱。”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體管所副研究員李葉妍説,“一方面需要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台,推進養老智慧社區建設;另一方面,拓展醫養結合邊界,統籌醫療衞生與養老服務資源佈局,醫療機構應將護理服務延伸至城鄉社區,將是未來社區養老的發展方向。”

上門服務的時候,朱小花會攜帶血壓計、體温計、血糖儀甚至是便攜式B超、心電圖儀器等醫療器材,測量和記錄老人的健康情況。“老年人各方面的生理功能都在減退,常見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骨質疏鬆等等,獨居老人最擔心的意外就是慢性病的急性發作。”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李雷向記者介紹,“比如糖尿病患者,突然的血糖波動可能導致酮症酸中毒、高滲性昏迷等情況。還有的老年人長期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這些都是導致動脈硬化的重要原因。”

2016年,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成立全科醫學科,李雷從老年醫學科調到全科醫學科,這是一個面向社區與家庭,整合臨牀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以及人文社會學科相關內容於一體的綜合性醫學專業學科。

“全科醫學科接觸的病人幾乎都是老年人。”李雷説,“三級醫院建立全科醫學科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培養更多的基層全科醫師,提高他們的臨牀診治能力,尤其是在急症救治、慢病管理、基層協作和健康服等方面。這樣,這些老年常見病在基層或遠程線上就可以診療,極大地緩解了老人就醫困難。”

2.“可以多從集體生活中找歸屬感”

居住在山西省大同市的林女士早年喪偶,女兒在廣州工作生活。兩年前辦理退休手續時,她也曾對晚年生活懷有諸多期待和計劃,沒想到這兩年不僅高血壓和頸椎病沒有好轉,心情也更抑鬱了,每次和女兒打電話,本意是表達思念和關心,最後總以吵架收場。

“不僅身體在衰退,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也在下降。”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心理科主任醫師李一花的患者裏,有相當一部分這樣的獨居老人:“退休後一年左右是適應性障礙高發期,通過工作中獲得的動力、目標和社會價值感,隨着退休逐漸消失,如果從家庭中也得不到足夠的情感鏈接,很容易產生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

今年77歲的鄭先生長期失眠,三個孩子也都在當地。“父親脾氣有點大,每次來家裏住不了幾天就會不太開心,實在沒辦法,我們兄妹幾個商量找家條件好的養老院,照顧到位,我們也能經常去看他,但他認為我們是不想照顧他才送去養老院,意見更大了。”女兒小鄭面對父親總感到束手無策,她還告訴記者,鄭先生隔三岔五犯頭痛、胸悶,讓兄妹幾個帶他去醫院,但每次檢查結果都沒有任何生理問題,這讓工作繁忙、還要照顧孩子的自己壓力倍增。

“其實反覆讓子女陪自己就醫,根本原因還是老人內心極度空虛、缺乏關愛,通過這種方式引起子女的關注和投入,但不合適的情緒表達和發泄往往會破壞情感關係,造成反效果。”李一花提出,老年人需要正視適應性障礙,積極尋找新的生活和精神支柱,比如成立、參與興趣小組、歌舞劇團和老年大學等互助組織,互教互學,從集體生活中找到歸屬感,從精神世界中尋找寄託。

3.“讓生命的每一天都更有意義”

“秋圃”是常女士21年的退休生活中的關鍵詞:“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我們莘莘學子在校園裏學習、交流、耕耘,並採摘生命之樹的碩果。”

2006年,廣西老年大學開辦現代文學寫作班,常女士在此撿起年輕時的愛好,一口氣報名了古典文學基礎班、提高班、研修班以及名著欣賞班。“20年來,我樂不知疲、沒日沒夜地編織着自己的作家美夢,我相信做自己熱愛的事,可以把自己的熱情和潛能全方位地發揮到極致!”這些年,她在各類報刊發表格律詩詞近千首,出版書籍4本,並任南寧市詩詞學會副秘書長和廣西老年大學詩詞學會會長。

常女士不僅自己痴迷文學創作,還期望更好地幫助他人、回饋社會。2014年,她在家裏開設公益少兒興趣班,自己編輯教材,為自家和朋友們的孫輩教授聲律啓蒙、詩詞等傳統漢語言文學內容,至今已教授40多個孩子。

生活如此忙碌多彩的常女士,卻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肺氣腫等多項慢性病,曾數次被送往醫院搶救。“最危急的一次,我已經在醫院昏迷不省人事,家裏人也都來了,當時真的以為自己頂不過去了。”常女士回憶到,“是老年大學點亮了我的晚年,從退休到現在,我高高興興地活了20年。活着的每一天,我都想讓生命更有意義!”

“我國老年人口質量不斷提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為13.90%,比10年前提高了4.98個百分點。低齡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識、經驗、技能的優勢,發揮餘熱的潛力較大。因此,老年生活的長度和質量都在提高,不等同於傳統認識中的晚年生活。”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欽池説。

老年人口增長,確實會減少勞動力的供給數量、增加家庭養老負擔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壓力。但另一方面,幫助他們安度獨居生活,實際上也是為年輕人提供良好發展環境、解決幹事創業後顧之憂的配套服務。“獨居老人有購買照料護理服務、緩解孤獨感、解決陪伴的巨大需求,‘銀髮經濟’的發展有利於推動技術創新,給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王欽池説。

(本報記者 姜奕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64 字。

轉載請註明: 陪你一起慢慢變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