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野晃一 譯/觀察者網 寧櫟】
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被刺殺,這一事件震驚了整個日本。現在,人們開始關注安倍晉三重新武裝日本的計劃能否繼續推進,該計劃焦點是修改日本和平憲法。
安倍晉三是日本在位時間最長的首相。他在日本國內是政界要人,在國外也有影響力。他主張日本深入參與全球事務,是美澳印日四國機制的推動者,還被認為是更廣泛的“印太”概念的發起者。
安倍晉三期望增強日本的軍事力量,該計劃的核心是他未能實現的修改和平憲法的意圖,和平憲法禁止日本保持進攻性武裝力量。安倍晉三的支持者發誓要實現修憲意圖,理由是應對更強大的中國。
然而,日本現在不僅要告別安倍晉三,還要告別他民族主義的重整軍備議程。日本的政治和經濟資源不應用於在修憲和增加軍事開支上,而應用在通過外交手段維護和平,以及支撐因安倍晉三搞涓滴政策而動搖的經濟。
關鍵是,在美國專注於應對中國時,一個更謙遜更和平的日本能發揮重要作用,與北京接觸,幫助緩解中美之間的緊張局勢。
安倍晉三是在為自民黨的國會選舉助選時被刺的。他留下的個人遺產非常複雜和有爭議,遠不是他去世後紀念活動所表示的那麼簡單和正面。
日本的批評者認為,安倍晉三是個傲慢的惡霸,壓制異見。在他的任期內,日本的憲法、國會和媒體的制衡機制遭到破壞,在應對政治醜聞時,他向國會發表虛假聲明達118次。
安倍晉三抹殺歷史,讓韓國和中國等遭受過侵略的國家感到憤怒。2013年12月,他參拜了東京的靖國神社。靖國神社供奉着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戰爭死者,也包括二戰時期的戰犯。他還支持掩蓋日本二戰暴行的學校教科書,包括否認日本強迫亞洲各地數千名婦女充當日軍慰安婦。
安倍晉三曾率眾對日本天皇高喊萬歲,引起巨大爭議。(來源:美聯社)
但是,安倍晉三的政治生涯中,幾乎沒有什麼比得上他想取消和平憲法第九條的意圖,這對日本的國家特徵和在該地區的定位有巨大影響。第九條規定,日本放棄以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將日本軍隊的作用限制在自衞。安倍晉三讓很多日本人感到不安,他們認為日本沒有理由背離對和平的承諾。自1945年以來,日本一直沒有直接捲入戰爭,得以全力發展成經濟大國。
儘管安倍晉三在2006年到2007年,以及2012年到2020年擔任首相,但他未能改變第九條。相反,他對第九條進行重新解釋,允許日本在特定條件下在軍事上幫助盟友,但這被批評為違憲。
現在,自民黨失去了修憲最有力的旗手,日本要修憲的可能性降低了。在歷史上,日本在軍部操縱下投入戰爭,在亞洲各國帶來巨大痛苦,結果日本徹底失敗,還成了唯一被核打擊的國家。因此,日本對和平的承諾不容動搖。
日本放送協會在6月底進行的民意調查發現,只有5%的受訪者認為修憲是選舉的優先議題,而43%的人認為經濟是優先議題。根據5月的民意調查,公眾對修改第九條存在分歧,50%的人贊成,48%的人反對,70%的人説推動修憲的因素沒有增加。
長期執政的自民黨及其盟友在日本國會參議院獲得了三分之二多數,這是發起修憲全民公投必須的門檻。但早在安倍晉三被刺前,人們就普遍預計到了這一點。執政聯盟的勝利部分源於反對派內部的分歧,而不是支持安倍晉三的熱情。儘管安倍晉三在執政期間掌握過三分之二的多數票,但由於政治風險,他從未認真推動過修憲公投。
現在,人們的注意力轉向了首相岸田文雄。但是日本人不知道岸田文雄的立場,這反映出安倍晉三的存在有多麼令人窒息,因為他禁止自民黨內領導人公開表示異議。岸田文雄代表反對修憲的自民黨温和派。國會選舉結束後,岸田文雄承諾增加國防開支,並承諾重新關注第九條。但他沒有明説,這只是對被刺的安倍晉三留點面子。
但毫無疑問,岸田文雄的底氣更足了。安倍晉三沒有在右翼陣營中留下明確的繼任者,他的派系現在陷入混亂,這讓岸田文雄有機會對政策施加更大的控制。
岸田文雄要關注的政策很多。其中包括安倍晉三第二次組閣期間推出的經濟政策。當時安倍晉三希望通過財政和貨幣刺激、增加政府支出和放鬆監管,來推動日本走出長達20年的經濟停滯。之後日本企業利潤上升,但公共債務不斷積累,而大規模的結構性改革擱置了,工資水平停滯不前。新冠疫情爆發後,日元大跌,通脹上升,同時日本的新冠感染數字也攀升。
岸田文雄呼籲優先提高工資,縮小貧富差距。這需要增加社會保障投入,將不可避免地與安倍晉三推動日本未來五年軍事開支翻倍的目標相沖突。由於公眾相比安全問題更關注經濟問題,岸田文雄不能在修憲上浪費寶貴的政治資本。
在對華政策上,岸田文雄在擔任安倍晉三內閣外相時,幾乎沒有表達過自己的外交想法。但是,岸田文雄的派系傳統上一直與中國打交道,他現在可能處於更有利的地位,可以推行與北京對話的政策。
安倍晉三不幸被刺給他的繼任者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他們走出陰影,打開自己政策的新篇章。
取消和平憲法第九條並推動日本重新軍事化只會進一步加劇中日緊張關係,並有可能引發軍備競賽,給日本和該地區帶來潛在的破壞性後果。相反,重申對和平的承諾能使日本國內資源集中在經濟上,併為通過外交改善與鄰國的和平關係打開大門。
(本文發表於2022年7月20日美國《紐約時報》)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閲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