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為中心的當代中國人權觀,對世界有何啓示?
中新社北京9月27日電 (記者 李京澤)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51屆會議召開期間,由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主辦、中央民族大學承辦的“以人民為中心: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價值遵循”主題邊會於26日在北京舉行。
與會學者普遍認為,當代中國人權觀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人民性一直貫穿於中國人權實踐。
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左鋒指出,在推動中國人權事業發展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充分發揮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人民真正成了中國人權事業的建設者和各項權利的享有者。
中央民族大學校長郭廣生認為,當代中國人權觀強調人民的中心地位,指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隨着國家的富強、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權這一人類社會的自我期許不再是虛無縹緲的願景,而不斷成為現實。
正如中國外文局中東歐與中南亞傳播中心俄羅斯籍專家亞歷山大·庫比什金所説,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歷史決定了各國對人權內涵與表現形式的不同理解。在談及人權觀時,與會專家並不諱言中西方之間存在的諸多差異。
在集體人權與個人人權關係上,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李雲龍認為,西方人權強調個人,認為人權的唯一主體是個人。當代中國人權觀強調集體人權和個人人權的統一,主張既維護個人人權,也維護集體人權。
在對自由權的理解上,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劉紅臻指出,與西方人權觀強調消極的自由不同,以人民為中心的當代中國人權觀更多地強調正義、公平、平等價值維度。
雖然各國對人權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仍可通過對話、溝通,在不同的人權價值觀中求同存異。在此方面,與會專家認為,中國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恰能為世界帶來啓示。
西班牙伊薩德商學院教授、“與中國對話”項目負責人蘇傲古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分享了對中國人權事業的看法。他認為中國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藴,而中國過去幾十年取得的發展成就,可以為各國促進人權事業進步提供借鑑。
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主席團主席柯馬凱表示,在中國,權利和義務往往相伴而生,這一注重有機整體性的思維方式,有利於認知當代中國人權觀。
中央民族大學烏茲別克斯坦籍專家吉莉從教育角度分享了她對當代中國人權觀的理解。她先後參與翻譯了系列有關中國治國理政的書籍,例如在翻譯《基礎教育發展的中國之路》時,她在中國教育的發展路徑中獲得啓示。她説,在她的祖國烏茲別克斯坦,中國的經驗正被廣泛應用於教育體制改革中。
中國外文局西歐與非洲傳播中心美國籍專家黃浩曾到訪過很多中國的貧困地區,親眼見證了中國脱貧攻堅取得的成就。他説,在與貧困鬥爭的過程中,中國為保障人權做出了很多努力,賦予了人民追逐夢想的權利,這為那些還未擺脱貧困的國家提供了參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