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金融界】華夏幸福顧強:新基建與都市圈深度融合,可提高使用率和投資效率

  金融界:您在之前的一份報告中強調,新基建要在具有最大結構性潛能的都市圈率先發力,為什麼會這麼説呢?

  顧強:這包含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都市圈為什麼具有最大結構性潛能?在2019年中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0%,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從過去直至2012年左右,中國的城鎮化率在74%-80%,而大型都市圈區域的城市化率約90%左右。由此説明,中國在未來十年至十五年中推進城鎮化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未來十五年的城鎮化建設中人口仍會向大城市趨進和在中心城市集中。通過我們的研究表明,以大城市為代表的都市圈仍然是未來城鎮新增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在未來60%左右的新增人口持續向都市圈集中。因為都市圈本身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且從中國整體的城鎮化人口來看,通過衞星雲圖,衞星或者搖桿我們能夠看出中國城鎮化空間的骨架是由30個都市圈和部分中心城市組成,所以都市圈成為城鎮化空間的主體形態。因此都市圈是我國發展中最大的結構性潛能。

  根據十年前的計算,每增加一單位的城鎮化人口,在基礎設施上的投資大約為50萬,其中不包括軟件方面和軟環境方面的投資。由此可見,每增加一萬城市化人口,固定資產的投資就能夠增加50億到100億。我們預計中國三分之二的人口會增加到都市圈中,同時都市圈的投資也會不斷地增加。

  我們剛才提到大量的投資向中心集中,它為什麼是集約化的呢?因為城市每擴大一倍,基礎設施的投入會節約15%到30%。都市圈是未來最重要的結構化潛能,而我們的新基建為什麼要在都市圈率先發力?一是投資方面,都市圈具有最大的結構性潛能和最大的結構化投資。即使是傳統基建也有很多融合性的基礎設施建設,例如:高速公路,鐵路,城際都有融合性的信息基礎設施專利。在未來這些基礎設施的數字化,特別是網聯化,如:車路協同,我們就需要在路上加裝一些接受設備,因此傳統基建也需要新基建來融合。二是新基建要有投資回報和投資效益。例如:我們要投入ITC,它具有規模經濟的約束,在都市圈的區域中有大量人口的進入和大量基礎設施投入的需求,那麼ITC就有一個更好的使用效率和投資效率。所以我們認為新基建要率先在都市圈區域發力。當然我們提出這樣的一個判斷,並不是反對我們新基建的普惠性的價值,畢竟這個新基建5G要覆蓋到我們所有的國土上,要為所全國人民提供最基本的普惠服務,但是我們認為率先在大城市的都市圈發力,有更好的使用效率和投資效率。

  金融界:明白。我不記得具體數字,您剛才提到説,我國將近三分之一還是三分之二人口都會向都市圈聚集?

  顧強:是新增的三分之二的城鎮化人口。比如説今年我們有一千二百萬人要進城,那其中大概六百萬到七百萬人是進入到都市圈去的。當然都市圈裏面也有第一圈層、第二圈層、第三圈層。那麼現在都市圈這三層人口飽和了,所以新進來的人大部分是在第二層和第三層,當然也有可能進入到第一圈層,因為我們也發現,第一圈層中很多人口在向外遷移,比如説一些老齡化人口,要到其他適應的地方長期生活,所以這裏也有人口結構的變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70 字。

轉載請註明: 【洞察金融界】華夏幸福顧強:新基建與都市圈深度融合,可提高使用率和投資效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