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時間”開啓,新徵程期待好聲音 | 新京報社論

“兩會時間”開啓,新徵程期待好聲音 | 新京報社論

3月3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召開新聞發佈會。圖為人民大會堂外景。圖/新華社

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將分別於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開幕。3月3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舉行新聞發佈會,這也是今年全國兩會首場新聞發佈會,標誌着中國正式進入“兩會時間”。

2022年是中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啓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徵程上的重要一年,同時也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在這個重要歷史節點召開的全國兩會,無疑備受矚目。

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新徵程期待好聲音。連日來,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陸續開啓“兩會模式”,就改革發展、民生保障、社會運行等方方面面問題,建言資政,獻策解難。這些積極的務實之策,也贏得了社會公眾的認可。

在我國,每年的全國兩會從來都是一個廣泛匯聚民意的輿論場。在這個過程中,中央與地方、政府與社會、決策機構與民意訴求交匯在一起。這種坦誠、透明、公開的氣氛,也使得各種意志、思想、聲音互相激盪,被關注和傾聽,並在引發社會關切與參與的同時,成為時代的嘹亮回聲。

我們看到,每年全國兩會前,國務院常務會議都會專題聽取上一年代表委員建議提案辦理情況,相關部門也會披露這些建議提案如何進入政府決策體系。而每年的全國兩會各團組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也都會有來自國務院各部門的工作人員列席傾聽,收集民意。

民有所呼,“會”有所應。這些來自代表委員的“兩會好聲音”,既是一種“下情上達”的表達,也能夠更好地凝聚社會共識、動員各方面力量。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更好地吸納民意、匯聚民智,社會也從中感知到政策導向。可以説,這樣的良性互動,正是我國政治制度日益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邁向現代化的重要體現。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一些代表委員的建議提案“似曾相識”,其實不然。每一份建議提案,都凝聚着代表和委員的心血與智慧,都是實地調研、深入思考的產物,都凝聚着這些民意代表對於這個國家、這塊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的深沉的熱愛。而歷史經驗也表明,正是對一些細節的一次次改善,才穩步地推動了社會的巨大進步。

“中小企業面臨資金和人才短缺等問題,希望國家持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暢通勞動力要素有序流動,強化資本要素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功能。”“建立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動態調劑機制,合理調劑地區間基金餘缺,落實中央與地方的支出責任分擔機制”……

每一條來自代表委員的建議提案,都對應着一部分社會現實,都有着強烈的“問題意識”,都指向一個政策預期。傾聽這些“好聲音”,並結合各自的經驗和知識多一些討論、辯駁,相信一定會為相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有益的參考。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民眾的認知和訴求也在不斷變化。然而,不管如何變化,匯聚眾智,尋求共識,找到“最大的公約數”,從而實現更美好的生活,都是最終的願景。這也要求現代政府治理,多一些開放、多一些民主、多一些協商。開一扇窗,接納八面來風;開一扇門,聽取不同羣體的意見。

“兩會時間”已經開啓,接下來,也期待代表委員擔負起時代使命,敞開心扉,積極回應關切,主動表達觀點,為民眾發聲,與政府互動。這是代表委員們積極履職盡責的題中之義,也是廣泛吸納民意,凝聚社會治理共識,促進社會實現良善治理,提升民眾參與度的絕佳途徑。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賈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77 字。

轉載請註明: “兩會時間”開啓,新徵程期待好聲音 | 新京報社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