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不讓印度“選邊站”,根本原因無外乎美國缺少“打”和“拉”的資本。
美國總統拜登資料圖。圖/新華社
文 | 孫興傑
當地時間4月11日,美印領導人舉行視頻會晤,核心的議題是烏克蘭局勢。
但從媒體報道來看,在印度購買俄羅斯能源這件事上,兩位領導人保持了微妙的表面和諧——拜登沒有對莫迪提出“要求”,莫迪也未做出承諾。
然而,這樣的“要求”,美國此前卻不斷提給中國。比如,美國白宮發言人普薩基2月24日就表示,現在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選擇站在歷史哪一邊的時候。要求中國“選邊站”。此後更是在中俄貿易合作等諸多領域發難。
那麼,美國為何會如此“雙標”?
沉默的“最大民主國”
俄烏危機之後,印度一直保持中立,這讓美國頗為尷尬。美國將俄烏危機描述為“民主與專制”之間的博弈,而美國一直忽悠印度為“最大的民主國家”,但在這場博弈中,“最大的民主國家”居然作壁上觀,着實是不小的“打臉”。
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一個月,印度趁俄羅斯原油打折大規模抄底。而拜登雖在此前簽署法令,要求美國不再從俄羅斯進口石油,但在禁令生效之前,美企卻在加速進口俄羅斯原油。在這樣的場景之下,拜登政府如何要求其他國家禁止俄羅斯原油?
印度媒體認為,拜登沒有能夠説服莫迪在俄羅斯問題上跟隨美國和北約。事實上,從會後美方披露的信息來看,拜登不但沒有説服莫迪,另一個可能發生的情況是,莫迪沒有撿起拜登的話茬。
對於俄烏局勢問題,莫迪重複了印度之前的立場和觀點,提到了布恰鎮發生的平民傷亡事件,印度予以“譴責”,但呼籲獨立調查。顯然,莫迪譴責的是殺害平民這一事情本身,而未將矛頭對準俄羅斯。
印度總理莫迪資料圖。圖/新華社
拜登為何未“嚴詞要求”?
這當然不是拜登想要的結果,但為何拜登沒有“嚴詞要求”呢?美方甚至對會談的內容也是遮遮掩掩。其中的根本原因無外乎,美國缺少“打”和“拉”的資本或者籌碼。
從“拉”的角度看,美國解決不了印度的安全關切。印度的防務體系基本靠俄製裝備,俄製裝備佔印度的六七成,由此會帶來一個結果:印度沒有意願,更沒有能力更換自己的武器系統,即便美國願向印度出售各類武器,但印度卻無過多資源。
而拜登雖願與莫迪加強防務合作,但做起來很難。美國解決不了印度的安全需求,同時也很難與印度的防務系統兼容。除非美國“重新武裝”印度,如此才能把印度拉到美國的陣營,但這樣做的成本太高。
從“打”的角度來説,美國現在處於戰略收縮和調整週期,將中國視為首要的戰略競爭對手,如果施壓於印度,無疑會將印度進一步推向俄羅斯一邊。
美印防長會晤期間,美國防長奧斯汀不斷渲染俄中威脅,但印度並沒有接茬。
此外,美國缺少施壓印度的手段,美印之間的利益嵌套並不深,加上美國國內龐大的印度裔精英有較大影響力,尤其是在中期選舉之年,拜登不敢示強於印度。
美印之間有温差
在俄烏危機問題上,美國和印度基本是各説各話,雙方轉而談到了比較宏觀的議題,比如防疫、氣候變化等。
此外,拜登與莫迪會晤也是為下個月美日澳印四方首腦會晤預熱,為什麼需要預熱呢?因為美印之間有温差。
拜登上台之後將印太戰略作為其戰略重心,其目標有兩個:一個是將印太戰略打造為軍事、技術、產業同盟體系;二是推動印太戰略的擴大以及與北約的對接,在俄烏危機之後,美國重整北約以及西方陣營,將北約進一步東擴至印太是美國的理想戰略圖景。
要實現以上目標,美國需將印度變成鐵桿棋子,但就現在來看,印度顯然是美國印太戰略的短板。沒有印度的參與,印太戰略只能是海洋國家的集結,而難以登陸歐亞大陸,所謂的印太戰略就是個爛尾工程。北約和印太戰略的對接,更無從談起。
就此去看,美國在俄烏衝突上對中印玩“雙標”,不過再次暴露了美國所謂印太戰略的虛弱。
撰稿/孫興傑(吉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編輯/馬小龍
校對/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