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7歲鼓掌男孩火了:教育的終極使命,不是培養出100分的孩子
教學視頻+知識點+圖文解讀+練習測試
下冊課本課件 語文下冊
人教數學下冊 人教英語下冊
更多資源請查閲公眾號菜單或者搜索
01
前幾天,聽朋友抱怨起自家兒子。
她説,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夫妻倆都是985名校畢業的研究生,兒子上學成績卻老是上不去。
她絮絮叨叨説了整整十分鐘。
直到她發泄完,我問了一句,孩子考了多少名。
結果朋友沒好氣地説,班上四十個孩子,我家兒子才十五名,我和他爸當年可都是前三。
我身邊總有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不夠優秀。孩子考第十,父母盯着前三;孩子考了前三,父母又奔着第一。
於是,孩子和父母都成了上足發條的機器人,一刻不停地往前。
白巖松有一句話讓很多人意外,他説:我不許孩子考第一。
在他看來,我們每一個人,只不過是和自己賽跑的人,在那條長長的人生路上,追求更好,強過追求最好。
02
最近網上流傳的一個視頻,獲得了無數網友的點贊。
四川西昌,老師正在教室裏為孩子們發獎狀。
當老師唸到“一向都很棒的……”,一個小男孩以為得獎的是自己,早早地就從座位上站了起來。
沒想到,老師卻喊了另一位同學的名字。
小男孩臉上的笑容瞬間消失了,但他還是馬上調整好表情,賣力地為獲獎者鼓掌。
這番“大起大落”,讓許多網友忍俊不禁。
而他失落時仍不忘為別人鼓掌的樣子,也贏得了無數點贊。
一個願意為別人的成功喝彩的孩子,他的內心是寬廣的,他的眼界是開闊的;而一個自身成績不理想,依然願意為他人鼓掌的孩子,他的未來註定不平凡。
勝不驕,敗不餒,不以一時得失論英雄,這才是成大事者的格局。
周國平曾説:教育的真正目標,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豐富、高貴的人。
善良,是有惻隱之心;豐富,是不以單一的標準評判他人;高貴,是恪守原則,無愧於心。
當一個孩子具備以上條件,他的人生已經無需用分數來定義。
03
最近浙江寧波的一個小男孩,因一句話火遍全網!
男孩父母都是工地的工人,因為當時孩子放學了,沒來得及換衣服,便髒兮兮地去接兒子,父親擔心這樣邋遢的形象會給兒子丟臉。
沒想到兒子來了這麼一句:“我爸媽又不偷又不搶,有什麼好嫌棄的。”
簡單的一句話,讓忐忑的老父親瞬間淚目。
在這個要面子、要名利的大環境下,男孩體諒的話語,治癒了父母的艱辛,給父母的內心注入一股暖流。
央視新聞主播在點評時説了這麼一句感人的話:“良言一句三冬暖,這句話温暖的又何止他的父母。”
這個寒冷的冬天,男孩一句話不僅治癒了自己的父母,還治癒了所有在外辛勞的父母,温暖了那顆在外漂泊、忍辱負重的“寒冷”之心。
張愛玲説: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世間最讓人感動和值得的事,莫過於父母的辛苦付出,孩子都懂得體諒其中不易,懂得這不堪的背後是生活的艱辛。
父母最大的成功,就是養出這樣一個懂父母、知感恩的孩子。
04
學會感恩,是每個孩子的人生必修課。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張圖片:
媽媽是一位環衞工人,在兒子上學的大學周邊掃地,媽媽幾次都想換工作地點,卻被兒子阻止:
“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醜。”
後來,兒子畢業工作,開始每天在家裏做好飯,給辛苦工作的媽媽送來。
無限的温馨和暖意,都化在這普普通通的一蔬一飯裏。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能養出一個知恩善報的孩子,是為人父母最大的驕傲。
李玫瑾説: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種行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係。
而一個孩子感恩與否,有時候恰恰取決於父母從小的教育。
1、讓孩子看見父母的生活
知乎上有個問題:什麼時候你開始懂得母親的不易?
有回答説:
從小就看在眼裏。
母親總是把我帶在身邊,上班也時常會帶着我,她是個理貨員,我親眼看着母親提貨、理貨,揮汗如雨,但每天下班後,母親疲倦的面容上還會擠出一個微笑給我。
有幾次,母親還累暈在樓梯上。
也正因看到母親的不易,才更懂得體諒她。
要善於給孩子創造一個,瞭解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機會,或許他們幫不上忙,但讓他了解父母的世界,其實對孩子來説就是一種成長。
2、要捨得用孩子
不懂感恩的孩子都是父母慣出來的,父母越溺愛,孩子越白眼狼。
當我們什麼都替孩子做了,拼盡一切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他就覺得理所應當,不會珍惜父母的血汗錢,更不會學會感恩。
愛孩子最好的方式要學會對孩子狠一點,捨得用孩子。
我總會讓兒子幫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每次我説“媽媽好累呀”,兒子就會屁顛屁顛的跑來幫忙,在這個過程中,他參與了付出的過程,也親身體會到了我的辛苦,總會感嘆説:“媽媽,我來幫你吧,你休息一下!”
只有讓孩子體會了我們的辛勞,他才能懂得體諒和珍惜。
愛孩子就要教給孩子感恩,這是每一位父母的遠見和責任。
▍圖文綜合自網絡,不代表本號觀點;如有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如要轉載,務必標明出處。
文章推薦
長按左邊二維碼識別關注我
獲取更多小學語數外資料
您的“分享”,會讓更多孩子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