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華裔學者在美頻遭打壓,近2000名學術界人士簽名致信司法部長!

【環球網報道 烏元春 張江平】“在美國獵捕中國間諜之際,美國大學的科學家們警告説這會引起強烈反對。”美國《紐約時報》28日一篇報道以此為題,通過遭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誣告的華裔學者胡安明日前被美國法院判決無罪的故事,稱面對多名華裔學者頻遭美國政府“中國行動計劃”打壓,當地大學科學家和管理人員表達了他們的擔憂——他們認為,這對美國大學產生了“寒蟬效應”,減緩研究速度,並導致人才從美國外流。

美媒:華裔學者在美頻遭打壓,近2000名學術界人士簽名致信司法部長!

胡安明是美國田納西大學機械、航天及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也是納米材料高温釺焊領域的專家。他於2020年2月被捕,被指控犯有電信欺詐罪和作出虛假陳述罪,以及是所謂“中國間諜”。今年9月,美國田納西州聯邦法官針對胡安明面臨的所有指控判決無罪。而在更早之前的庭審中,一名FBI探員也承認了誣告胡安明是所謂“中國間諜”的行為。

“這是我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據《紐約時報》報道,在被無罪釋放後的第一次深度訪談中,胡安明這樣説道。

亞利桑那大學和美國傑出華裔組織百人會的一項最新研究,調查了美國學術界華裔學者和非華裔學者在科研方面所遭遇的關於種族(歧視)的問題。研究顯示,大約一半受訪華裔科學家——包括一些美國公民——表示他們認為自己受到了美國政府的監視。而一些人指責這始於特朗普政府時期就開始的“中國行動計劃”,拜登任期內仍在繼續實施。

2018年,美國聯邦政府發起“中國行動計劃”。根據美國媒體當時報道,該行動旨在阻止商業機密和其他專利信息向中國轉移,對涉嫌從事所謂“商業機密盜竊”和“經濟間諜”活動的公司和個人展開調查及起訴,重點關注“接受美國政府資助並在中國開展工作或進行交流的美國研究人員”。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今年9月曾表示,所謂的“中國行動計劃”先設辦案指標、再查案,如此罔顧司法正義的做法只會造成冤假錯案。其實質上就是美反華勢力濫用國家安全概念、對華進行遏制打壓的工具。這一計劃不僅對中美關係造成嚴重傷害,也加劇了美國內的種族歧視現象,對美國亞裔羣體造成嚴重損害。

不僅中方強烈反對,現在,連美國科學界等美國國內人士都開始對這項旨在打壓華裔科學家的行動提出質疑。

《紐約時報》稱,包括斯坦福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和普林斯頓大學在內的機構的近2000名學術界人士已簽名致信美國司法部長梅里克•加蘭,表達了對“中國行動計劃”的擔憂,並敦促終止該計劃。簽署者之一、美國前能源部部長朱棣文就説:“我們的知識技術力量很大程度上來自移民。”

《紐約時報》還稱,近期進行的學術審查的背後,隱藏着一個多年來就存在的問題。報道稱,在過去20年裏,由於聯邦對大學基礎科學研究的資助沒有進展,科學家們尋找其他資金來源,為擴大自己的全球影響力,美國大學提倡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合作夥伴進行合作。報道稱,中方也樂意合作。

但隨着特朗普政府加強對所謂“中國間諜活動”的審查,審查範圍擴大,包括學術合作,這迫使提供資助的聯邦機構以及大學加強執行相關對外政策。

而美國政府這一行為引起的不安也在加劇。

報道稱,普林斯頓大學機械與航空航天工程專業教授鞠一光(音)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2010年請過他幫助制定關於美國火箭技術未來的計劃。不過他説,如果是今天收到同樣的邀請,他會拒絕。相關部門對學術機構裏面華裔科學家的過於關注,不值得他和他的家人冒風險。 “這不是因為我不想任職,”他説,“我害怕任職。”

在這種不安出現的同時,中國也已開始經歷人才迴流。《紐約時報》稱,在過去10年中,越來越多的華裔科學家被關於充足資助經費等的承諾吸引回中國。而最近,回到中國的科學家將美國的惡劣環境視為一個因素。

位於中國東部城市杭州的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招募了一批引人矚目的人才,其中許多人曾在美國頂尖大學任職。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説,同事們抱怨美國(對中國科學家進行)猜疑的氛圍。 “對於那些選擇放棄在美國工作的人,有時我確實聽到一些苦澀的事。”他説。

《紐約時報》報道最後援引2003年移居美國的胡安明的話説:“針對華裔和亞裔美國人,不會讓美國變得強大。”

來源:環球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54 字。

轉載請註明: 美媒:華裔學者在美頻遭打壓,近2000名學術界人士簽名致信司法部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