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經歷了兩次死去活來的汽車廠
特斯拉的第一家工廠位於北加州阿拉梅達縣的弗裏蒙特(Fremont,也有譯作費利蒙,當地華人或翻譯為菲蒙、福臨門及佛立門等),該市面積為225.6 平方公里,人口21萬,種族構成為:32.8%的白人,50.6%亞裔,3.3%非洲裔(可以比較一下, 底特律市人口中黑人佔81.55%、白人佔12.26%)。
弗裏蒙特工廠被稱為“舉世矚目的汽車工廠之一”,總佔地面積約150公頃,生產和辦公區面積93萬平方米。廠區還設立了員工培訓中心、食堂和流動食品車、健身房、衞生中心以及户外休閒區。
特斯拉弗裏蒙特廠區示意圖
弗裏蒙特,這個地方太好了。
首先是氣候好。
氣象學家把全球氣候分為13種氣候類型,其中一種是比較獨特的地中海氣候,它只分布在南北緯度30°—40°一個狹長地帶,而且只分布在大陸的西岸,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智利中部,南非西南角,澳大利亞西南部等沿海地區。佛裏蒙特位於舊金山灣區的東南部,就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
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是冬季温暖濕潤,夏季乾燥少雨,被稱為最適合人類生活的氣候類型。
地中海氣候比較稀缺,大約只覆蓋了地球的2%面積,生活着世界上3%“最幸福”的人。因此有人進一步發揮説:地中海氣候是一種特別奢華的氣候,是有錢人的高級定製,基本都是度假聖地和富豪扎堆的地方:法國的羅納河谷、加州的納帕谷、智利的中央山谷,都是著名的葡萄酒產地。世界房價最高的城市是地中海沿岸的蒙特卡洛,南非開普敦坎普斯灣,洛杉磯比弗利山莊……
其次是產業環境好,處於硅谷地帶。
硅谷的主要部分位於舊金山半島南端的聖塔克拉拉縣,一段長約25英里的谷地。廣義硅谷的範圍還包含舊金山灣區西南部聖馬特奧縣的部分城市,灣區東部阿拉米達縣的部分城市(比如弗裏蒙特)。
美國人説,硅谷一詞,是一個“愛酗酒、愛追故事,喜歡散佈流言蜚語的記者”唐·霍夫勒發明的,從1971年開始流行。此前,這片區域被稱作“心靈歡樂谷”,盛產杏、李子、櫻桃、扁桃等等。
瑪格麗特·奧瑪拉在《密碼:硅谷與美國重塑》中説:“沒有人坐在華盛頓的辦公桌後面説:‘這就是我們要建立的技術產業發展方式’,但事情就是發生了。”言外之意,硅谷的誕生和發展,並不是政府無心插柳,更不是有意栽花。
1951年,弗雷德裏克·特曼(被稱為“硅谷之父”)出任斯坦福教務長,他主持成立了斯坦福工業園,當初成立的核心目的是為了讓斯坦福系統的科研成果,也就是那些實驗室造出來的軍事技術和武器系統的研發和生產能夠靠近斯坦福校園。
後來有人稱之為“產學研一體化”。
特曼也鼓勵學生利用工業園自己創業,據説惠普公司以538美元投資就在一間車庫裏成立了,這間車庫被公佈為硅谷發源地,已經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53年,肖克利在這裏建立半導體實驗室,後來發明了集成電路、摩爾定律等等,促進了半導體工業的發展。
1970年,第一批風投公司進駐硅谷。
……
有人認為,全世界都想複製硅谷,但是沒有人能夠成功。甚至預言打造另一個硅谷的努力註定會失敗。
這其實不難理解:芯片、互聯網、軟件等等關鍵的元技術都在這裏,而發明新的元技術並要發展成一個新產業,何其難也?
第三是交通便利。在工廠西南,是880號州際公路,東南是262號州內公路,兩條公路在工廠正南方交叉。
弗裏蒙特工廠1960-1982年為通用汽車所有,1982年關閉。從1984年開始,改名為聯合汽車製造公司(NUMMI),是通用汽車和豐田汽車的合資公司,2008年關閉。2009年7月工廠出售給特斯拉,成為特斯拉的第一座整車廠。
一座兩次死去活來的工廠活得轟轟烈烈,死得窩窩囊囊,現在正經歷着新的輝煌。
特斯拉弗裏蒙特工廠
一
艾倫·格林斯潘和阿德里安·伍爾德里奇合著的《繁榮與衰退》裏説:“美國獨立以後,面臨着兩條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一條是托馬斯·傑斐遜設計的,由自耕農組成的農業社會;另一條是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設計的,依靠工業生產來推動技術進步,依靠銀行來推動經濟運作,應該成為城鎮化國家。當時的美國也分裂為兩個截然不同的經濟體:北方主要按資本主義制度來運轉,南方主要發展依賴奴隸的農業。”(但是傑斐遜當總統之後,卻接受了漢密爾頓的觀點)
《繁榮與衰退》一書指出:美國人流動性非常強,而且變得越來越強。1893-1898年,35%的美國家庭搬過家,1920-1924年,有57%的美國家庭搬過家。1900年以後,數百萬黑人逃離了南方各州,奔向更為繁榮的北方工業化城鎮,比如底特律和芝加哥。20世紀80年代以後,人口流動趨勢徹底逆轉,數百萬人逃離鐵鏽地帶,奔向陽光地帶。
和硅谷一詞差不多同時“誕生”的,還有兩個美國地理名詞:鐵鏽地帶和陽光地帶。
鐵鏽地帶,也有人稱之為冰雪帶,是為了與陽光帶對襯,而實際上這兩條“帶”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先有了陽光燦爛,才使鐵帶生鏽。
鐵鏽地帶從紐約州中部開始,向西橫穿賓夕法尼亞、俄亥俄、印第安納、密歇根,還包括了伊利諾伊州的北部、艾奧瓦州東部、威斯康星州東南。這裏原來是美國的工業心臟地帶,有號稱支柱產業的鋼鐵、汽車,還有煤炭、紡織等工業。
1969年,凱爾文·菲利普斯在《共和黨多數的出現》中説:戰後,大批白人中產階級開始湧向陽光地帶,甚至改變了美國的選舉地圖。1976年,吉米·卡特競選總統成功,陽光地帶成為含義豐富的流行詞。鳳凰台的評論員阮次山曾經説:陽光地帶12個州一直是共和黨的票倉,48年來,共和黨當選的每屆總統、副總統中,必定有一位是出自陽光地帶的人。
陽光地帶一般指美國北緯37度以南的地區,從大西洋沿岸的北卡羅萊納、南卡羅萊納、佛羅里達向西,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東岸的加利福尼亞。這一帶日照充足,氣候温和,適宜居住,吸引了大批美國人。戰後,美國人口移動的趨勢是從東北向西、向南,南部地區人口逐漸增加,經濟日益繁榮。
1920年,美國前十大城市中,有九個位於東北部和中部,南部只有洛杉磯一座城市上榜。
1980年,美國十大城市排行榜被大幅度刷新,南部城市佔到了一半:洛杉磯、休斯頓、達拉斯、鳳凰城、聖迭戈。
二戰以後,美國新的工業部門如電子、宇航、半導體、飛機、原子能、石化等,都是在南方興起。80年代中期,陽光地帶的宇航、航空業佔全美的75%,電子產業佔2/3,石化產品佔80%。
還有的資料説,8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的90%來自南部和西部,其中加利福尼亞、德克薩斯、佛羅里達佔了60%。
有的研究指出:美國人口大規模南移,同1947年通過的《塔夫脱-哈特萊法案》有關。
歷史上,美國工會非常強勢,1935年《勞動關係法》規定,唯有工會有代表企業全體僱員與資方談判的資格,企業不得招僱非工會會員作為員工。
《塔夫脱-哈特萊法案》的重要改革之一是,允許各州採用《工作權法》,該法律規定僱主不得歧視非工會工人。在實施《工作權利法》的州,工人無須為保住工作向工會支付會費。而在其他州,工人被迫向工會支付會費。目前50個州中有29個州採用了《工作權法》,而南部各州是最先實施《工作權力法》的。企業主更傾向於將他們的公司建在採用《工作權法》的州,國內人口一直從強制向工會付費的州向有工作權利的州遷移。
勞動人口的南移,新興產業在南方的興起,使鐵帶鏽跡斑斑。
美國的汽車工業,發端於底特律,這裏有三大汽車公司的總部,汽車工廠最初集中於密執安州的南部。
戰後,美國汽車廠開始向各地擴散,當產品銷量超過老基地的產能,汽車公司往往選擇在人口稠密地區建立新廠,以節省整車運輸的運費(理論上,運輸一輛整車的空間可以運送裝配三輛整車所需要的零部件)。
美國汽車廠選址比較苛刻,要求在運輸幹線附近,有一、二級鐵路線,距離高速公路不超過5英里,距離國際機場40英里以內。
60年代以後,美國汽車車型不斷增加,1951年為216種,1965年增加到348種,1967年達到370種。當時的生產線缺乏柔性,一條線只能生產一種車型,一個過程一般也就3-4種車型,同時又要兼顧各個地區的需求,因此汽車廠數量逐漸增加。比如1960年通用生產雪佛蘭的有12座工廠,5座在中西部,4座在東部,1座在南部,2座在西部。
由於交通運輸的發展,汽車整車運費不斷下降,1955年,一輛雪佛蘭從底特律運到西部或南部,運費是38美元,1966年只需要10美元。因此美國汽車廠開始集中於中西部(相當於中部),這樣與東西南北距離都差不多。
在1950-2008年間,底特律的人口下降了100萬人以上,佔其人口總量的58%。今天,1/3的底特律市民處於貧困。當地人均收入相當於美國平均水平的一半。2008年,底特律的自殺率為美國最高,比紐約市高出10倍以上。2009年,底特律的失業率高達25%,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5倍。
法國攝影師Yves Marchand 和Romain Meffre用鏡頭記錄了受到重創的汽車工業之都底特律的衰敗影像
底特律的衰落並不是個案。哈佛大學教授愛德華·格萊澤在《城市為什麼衰落》中統計,1950年美國最大的16座城市中,有6座城市的人口此後下降了一半以上,它們分別是布法羅、克利夫蘭、底特律、新奧爾良、匹茲堡和聖路易斯。
美國汽車廠選址還有一個潛規則: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投資。2008年6月,通用汽車經決定關閉北美的四家工廠,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簡斯維爾。為了挽救這個項目,簡斯維爾政府籌集了近2億美元資金,希望競爭通用的小型車生產項目,但是密歇根州的奧賴恩鎮拋出的是10億美元,把簡斯維爾的幻想徹底砸碎。
二
弗裏蒙特工廠建立於1962年,關閉於1982年,主要生產雪佛蘭、別克、GMC系列的產品。
1953年,通用汽車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製造商,也是美國經濟實力的象徵。它的產出佔美國國民生產總值3%。
通用汽車的發展在20世紀60年代達到了最高峯。甚至在美國銷售的每2輛汽車中,就有一輛來自通用汽車。
1964年,是Malibu邁鋭寶誕生的年代,也是雪佛蘭在20世紀上半葉的鼎盛時期。
Malibu之名來源於美國加州旅遊聖地Malibu海灘,馬里布海灘是洛杉磯最負盛名的幾個海灘之一,位於聖塔莫妮卡海灘以北。它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它除了擁有南加州典型的碧海藍天外,還擁有形態各異,千奇百怪的岩石,海灘風光美麗而獨特;馬里布是洛杉磯最富裕的幾個城區之一(1991年建市),很多好萊塢明星和演藝界人士居住於此,無形中為這裏的海灘增加了知名度。
1964年,邁鋭寶作為當時雪佛蘭Chevelle系列中級轎車的頂級車型問世,集動感的造型、精細的內飾、豐富的配置於一身,在上市的頭一年就售出了20萬輛,榮膺當年年度車型。
1964年的1代Malibu/Chevelle
1965年-1966年,邁鋭寶在動力和其他性能方面進行提升,引入更加強勁的5.4升350馬力小缸體發動機和6.5升375馬力大缸體發動機,採用高負荷懸架系統,並在其它性能方面進行了升級。
鑑於掀背造型逐漸開始引領潮流,1968年,雪佛蘭的設計師着手對邁鋭寶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整容”,採用與Camaro相同的時髦的掀背設計,側面車尾部有着與Camaro非常接近的肌肉感。
1973年,第三代邁鋭寶依舊延續前置發動機後輪驅動的傳統佈局,但是此時已擁有雙門轎跑車、四門轎車和旅行車三種版本。這一時期的邁鋭寶開始在NASCAR汽車大賽中嶄露頭角,並取得不俗的戰績,總共贏得了25次冠軍。
1978年,作為對70年代爆發的石油危機的回應,為提升燃油經濟性,第四代邁鋭寶縮小了車身尺寸,但依然保持時髦的造型。作為車型演變最長的一代,在這個時期,邁鋭寶走上4門轎車的設計之路,並於1983年為後輪驅動時代劃上句點。
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通用汽車發展的如火如荼,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美國遭遇了天然氣危機,使得美國告別了廉價燃料的時代。
1968年的2代Malibu/Chevelle
1973年的3代Malibu/Chevelle
1978年的4代Malibu(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Malibu斷代)
別克Century(世紀),是別克分部設計的第一款時速100英里的汽車。當時別克分部需要給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車取一個名字,其中一個高管剛剛從英倫三島旅遊回來,他告訴其他的高管英國人將時速接近100英里稱為“創造世紀”,大家都很喜歡這個名字。
別克Century Cruiser (1969)
1973別克Century Gran Sport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