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每一個人的故事,都是關於如何長大的故事。
——《士兵突擊》
這三張照片的主角是同一個人。
這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背後有一個樸素的夢想,有一場卓絕的努力,有一次滄海桑田般的命運轉折。
他告訴我們,無論多麼微小、貧弱的種子,都有長成參天大樹的機會。
今天,我們講講他的故事,一段18年的奮鬥史。
少年出山
“他每做一件小事的時候,都像救命稻草一樣抓着,有一天我一看,嚯,好傢伙,他抱着的是已經讓我仰望的參天大樹了。”
——《士兵突擊》
2002年的冬天,是一個少年的命運轉折點。
那一年,17歲的彝族少年沙子呷從四川大涼山入伍,成為一名火箭軍導彈工程兵。
離開大山的那天,寨子裏80多户人家湊了78塊錢,給他作路上的“盤纏”,還有30多位鄉親走了40裏山路到車站送他。
他的母親是一位黨員,和所有鄉親一起對他千叮萬囑,他們只有一個要求:一定要入個黨回來!
18年後,當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沙子呷躊躇滿志地走進人民大會堂的時候,他或許會想起18年前那個遙遠的冬天,一個連漢語都不會説的放牛娃,揹負着全寨人的期望出征了。
希望是一盞燈,照亮少年的夢。
但是圓夢之路並不是現在回憶起來那樣雲淡風輕。
呷(gā),在彝語中是英雄的意思,父母希望沙子呷不懼艱難困苦“殺出一條血路”。
△17歲的沙子呷
沙子呷新兵下連後來到了在深山中施工連隊。
由於跟戰友們語言不通,休息時聊天他根本插不上嘴,開會發言也説不上話,被戰友們笑稱“説話嗚裏哇啦,吃飯全靠手抓”。
他逐漸開始自卑,不再主動跟戰友們搭話,經常一個人望着遠山發呆。
有一次帶班的指導員安排他給班長帶話,下班前把施工材料從B處倒運到A處。
受領傳話任務後,沙子呷看着堆放的方鋼,怯於主動開口説話,不知該如何向班長轉達。
於是,他把衣服墊在肩頭,獨自扛起長達6米、重達100來斤的方鋼幹了起來。
從早到晚,他一個人運完50多根方鋼,累得精疲力竭,血肉模糊的肩頭跟衣服黏在了一起。
指導員看到那一幕眼淚都下來了。
當即組織連務會解決沙子呷的語言問題,發動全連人從生活的細節的做起,幫助沙子呷全面提升漢語水平。
這或許是沙子呷的第一個轉折點,他抓住一切機會學習漢語,只用了不到半年時間,他已經能用普通話和戰友交流了。
扛方鋼的肩膀上血肉模糊的樣子沙子呷可能永遠都不會忘記,這恰好正是他父母所説的:殺出一條血路!
事實上,這條路沙子呷走通了。
還有一次施工中,沙子呷扛着上百斤的鋼模板一路小跑。突然一塊鋼模板倒下來砸中沙子呷的右腳,但他竟然忍着劇痛幹了十多天活。
連隊幹部發現後趕緊把他送往縣城醫院,診斷為3根腳趾骨斷裂,因為錯過最佳治療期,要做截趾手術。
旅領導得知後,多方聯繫專家會診:“花多大代價,也要保住這隻腳!”幾個月後,他的“鐵腳板”算是保住了。
從此,他的不怕吃苦、敢闖敢拼也在全旅出了名,並且刷新了旅裏紀錄:入伍第一年當上副班長,次年當了班長,剛轉士官就代理排長。
多年以後沙子呷感悟道:
苦難不是財富,戰勝苦難才是財富。
雖然他的工作崗位依然是在大山裏,而且是更深的山。
但從科學史的角度來説,瞭解了原子的進一步結構科學家才拓寬了對物質的研究。
而從沙子呷的人生歷程來看,瞭解了大山的構造,去觸摸大山的深處,在開山掘道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座標和價值,他才真正走出了大山。
夢想是真實的
“我們每個人怎麼活都行,但其實每個人活着的意義不同。”
——沙子呷的媽媽羅子各
2005年,某重大國防工程開建在即,要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為導彈“築巢”,高寒缺氧、風沙漫卷,難度很大。
作為先遣隊員的沙子呷,幾個月鉚在一線,戰塌方、排險情、趟新路,成為獨擋一面的骨幹。
工程開工儀式上,沙子呷火線入黨。
當天晚上,他一個人跑到庫房裏淚流滿面。
那一刻他感受到,夢想是真實的。夢想是可以通過努力兑換的。
消息傳到千里之外的彝寨,母親的眼淚也下來了:“20歲就入了黨,我兒有出息。”
但是母親並不知道這背後的那條“血路”。
在入伍第二年,有一次沙子呷帶着班裏的人施工,但是那個排煙道里機器無法使用,只能依靠人工噴壓。
現場除了粉塵大之外,還有噴漿的泥水,反彈到人的身上,從早上噴到下午,身上就沾滿了混凝土,而且早已凝固住了。
他們戲稱自己是“活着的兵馬俑”。
那是他母親第一次去部隊看他,下午五點正好看到他出來,他戴着安全帽,滿身土灰。
母親當場就驚住了,他一直以為自己的兒子是穿着帥氣的軍裝、扛着槍,天天在軍營裏訓練的軍人。
但是那一刻,她只能看見兒子的牙齒和露了一點的眼睛。
她不知道該跟兒子説什麼,她知道自己的兒子能吃苦,但是眼前這樣的吃苦她沒有想象到。
但她擔心自己會影響兒子的工作情緒,強忍住了淚水,在回家的火車上,眼淚再也止不住了。
△沙子呷的媽媽羅子各
“陣地鐵人”,一個讓戰友敬佩的頭銜,卻是一個讓母親心疼的名字。
血肉之軀如何能成為鋼鐵呢?唯有拼命而已!
把榮譽第一時間報給家裏,把苦痛藏在心裏自己慢慢消化。
報喜不報憂,或許是每一個當兵的人都最擅長的吧。
在這喜和憂的信息不對稱中,夢想一步步成真。
而母親的淚水,從來都是矛盾的存在,帶着心疼,或許也帶着一種欣慰。
△沙子呷的全家福(一户五黨員)
進階之路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鐘,而是責任。”
——沙子呷
十八年的軍旅生涯沙子呷過得很充實,從功利角度來説,他一天也沒有浪費。
入伍當年就當上副班長,次年當班長,第三年就當了代理排長,入伍第八年他被保送入學提幹。
在十八年裏,他14次擔任突擊隊長,20多次戰勝塌方,兩次榮立二等功,三次榮立三等功,並且他曾不止一次在危險的時刻救過戰友的命。
2018年,他當選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這對一個不會説漢語的放牛娃來説,是一個奇蹟。
哲學家説,判斷一個人,一定要看他的行動。
沙子呷的進階之路從一聲不吭地扛方鋼開始的,然後是語言,打通了他的任督二脈。
從放牛娃到營長,從一顆自卑的種子到擔負重任的一營之主官。
從個體的突圍到擔負集體的使命,是視野和智識上的進階。
這是一個人的高級階段。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
正如他微信朋友圈的簽名寫得那樣——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鐘,而是責任。
然而沙子呷並沒有辜負這一身榮譽和責任。
這些年,他帶的戰士有20多人入黨,6人考學提幹,210人獲得職業技術等級證書。
2011年,沙子呷和妻子莫小梅一起貸款買了一輛中巴車,開闢彝族山寨與縣城的綠色通道,還推出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免費、義務託運山貨藥材服務,“愛心巴士”很受歡迎。
今年全國兩會上,他帶着修改烈士評選條件和脱貧攻堅的4份建議進京。
他説修改烈士評選條件,這是大山深處戰友們的期望。
這18年間,他身邊有戰友為了國防工程施工付出了生命。他建議為國防工程施工犧牲的戰士應該評烈士,這是對國防工程施工犧牲者最好的告慰。
如他所説:“導彈工程兵長年奮戰在岩層深處,對我們來説,美麗陽光、新鮮空氣都是奢侈品。我總是叮囑自己,要把當年我得到的温暖和厚愛,變成陽光和空氣,加倍送給戰友……”
這,或許就是所謂的“不忘初心”。
一個人怎樣才可以更自由?
“《士兵突擊》的主題是想告訴你,你可以很自由。”
——《士兵突擊》編劇蘭曉龍
在採訪沙子呷的時候,讓我感受最強烈的並不是他的奮鬥史和榮譽。
而是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自由”。
編劇蘭曉龍説他在寫《士兵突擊》的時候有一個主線的命題,那就是,一個人怎樣才能讓自己活得更自由。
許三多從一個一無是處的孬兵成為兵王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人變得更自由的過程。
自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當你的能力、視野和智識侷限在一隅的時候,你處處受限,連説話都怯懦。
但當你在奮鬥中找到進階之路的時候,你會越來越自由,遊刃有餘,你開始思考未來,並動手改變現在。
儘管你依然在坑道里,但是心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他開始積極革新施工技術,以機械改變人力的低效和風險。
當記者問他如何定義“新時代的導彈工程兵”的時候,他説——
“從人力密集向機器密集轉型,從粗放型管理往精細化管理轉型。根據實際情況,研究一些實用管用的專用設備來降低人的勞動強度,讓大家少流汗水,提高效率,提升整體戰鬥力。目前最明顯的就是實現了一部分機械化、智能化施工。”
這段話對比初入軍營一聲不吭一個人扛五十多根方鋼的沙子呷,已經不是一個量級。
這是一個新時代的軍官應有的見識,也是他在多年的打磨中尋找到了自己崗位上的自由拓展空間。
△沙子呷傳授導爆管聯結新方法
十八年從列兵到營長,從普遍角度來説,這個進步其實一點也不快。
但當我們綜合考慮一個少年的成長史,我們能從中看到一羣人的命運譜系。
他們不甘於大山,或者不甘於過低的起跑線,不甘於平庸,於是以卓絕的努力在拓展眼界和智識的路上單兵掘進。
而支持他們前行的力量,可能是年少輕狂時的夢想,也可能是母親的淚水,或者家族的夢想。
這些力量可能是一個太陽,也可能只是如豆的燈光。
照亮了平凡人的未來。
就像沙子呷對他資助的那位彝族少年叫沙裏達説的那樣:人要有信念,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
今年八一前夕,沙子呷被授予“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稱號,這是對一個少年十八年奮鬥的最高認可。
祝福他,也祝福所有像沙子呷一樣的人都能收穫陽光和雨露,收穫成長。
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和關懷,他們不是天生的白璧,他們是尚需打磨的頑石。
在沙子呷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2018年,也正是在沙子呷入伍的第15年,一名叫做四郎多登的藏族青年從四川甘孜入伍。
他是沙子呷的老鄉,放在15年前,他或許是和沙子呷一樣,語言不通,前路多艱。
但是15年後的今天,這位少年入伍前的身份不是不懂漢語的放牛娃,而是一名大學生。
這些年,人民軍隊的進階之路正如沙子呷一樣。
在隧道中掘進,在破障開路中成長。
十八年,滄海桑田。
對了,採訪的最後沙子呷給哨位君送了三套火箭軍參加新中國成立70週年閲兵紀念郵冊,很精美,很有收藏價值。
今天替沙子呷送給大家。
在本文留言,點贊前三名可以獲得這份珍貴的禮物
文:哨位君
本文部分素材來自火箭軍某部
感謝李永飛、段開尚、張佳璐、盧剛、方雷、沙子呷等提供素材
感謝南方都市報記者潘珊菊共享採訪資料
看完,記得星標哨位君哦
▲
一號哨位,為你站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