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農業與糧食安全問題再次成為法國經濟學界討論的熱門話題,特別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交通運輸與物流阻隔等。如何看待農業主權與糧食安全成為各方熱議焦點。主流學界強調,法國應重塑農業主權,加強國際開放合作。
近來,農業與糧食安全問題再次成為法國經濟學界討論的熱門話題,特別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交通運輸與物流阻隔等問題,如何看待農業主權與糧食安全成為各方熱議焦點。主流學界強調,法國應重塑農業主權,加強國際開放合作。
儘管疫情暴發初期,法國國內曾在糧食供給安全與農業本地化議題上出現部分擔憂情緒,但隨着後期各經濟領域復甦計劃展開以及外部經濟形勢持續複雜化,法國各界日益認識到固步自封與閉門自守並非解決問題的最合理方式。對此,倫敦證交所前首席執行官哈維·羅蘭認為,為重振農業主權、強化糧食安全,法國未來必須繼續對外部市場強化開放戰略。無論從農業角度還是從供給安全角度看,孤立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確保國家、經濟參與方及民眾等各層級的開放合作姿態,才有利於強化農業主權。
作為歐洲糧倉與農業大國,法國高度重視本國農業生產,但近年來法國農業持續走下坡路,收成不穩定性加劇,附加值持續降低,特別是近5年間,法國農業生產附加值更是以每年10億歐元速度遞減。同時,包括蔬菜、水果、水產等產品進口比重上升,進口依賴趨勢日益加強,這部分與國內食品加工業與餐飲業需求上升相關,也顯示出了國內本土化供應能力不足的缺陷。有專家分析認為,法國農業生產力衰退的主要原因,一是農業勞動力下降,農忙季節甚至出現部分“用工荒”,疫情防控封鎖措施更阻礙了農業工人跨境流動;二是受成本價格影響,包裝等環節依賴外包,疫情帶來的物流阻隔也增大了農產品流通難度;三是整體經濟規模較小,但税收、人力成本較高,直接推升了農產品市場價格。
在本次疫情中,糧食本地化生產和供應面臨嚴峻考驗,各項封鎖措施使餐飲業及與此相關的食品加工業、農業產業鏈受到重創,一些超市甚至出現麪粉短缺現象,凸顯食品供應領域的結構性缺陷與農業系統結構的脆弱性,特別是缺乏生產與成本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政府意識到了重振法國農業的緊迫性,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宣佈將重建糧食主權,並在電視講話中承諾重建強大的生態經濟,恢復法國糧食主權。法國業界也積極呼籲,進一步建立完善、連貫的農業產業鏈,支持技術創新和出口,並強化國際開放合作。
針對法國農業面臨的諸多難題與強化糧食主權這一現實需求,羅蘭強調,沒有國際開放就無法贏得食品安全與糧食自主。他就此提出了建議,一是糧食獨立與自主並不意味着自給自足,強化糧食主權安全,必須推動歐洲保持對外開放,推動貿易聯繫多樣化,避免對貿易伙伴過度依賴。
二是歐洲需要對外部市場保持開放,進一步獲取優質、符合區內消費者需求的產品。綠色農業不僅意味着本地化綠色生產,也涵蓋原材料、農產品等綠色進口。綠色歐洲的未來不是關閉清潔的供應來源,而是以更優價格和品質鼓勵綠色轉型,如近期歐委會宣佈限制使用含有重金屬的肥料,推動農業部門轉向創新、環保型的供應渠道,特別是通過外國市場渠道進口優質農產品。
三是需要在本土化生產與國際開放間謀取平衡。雖然支持短供應鏈有其現實意義,但融入國際市場仍是歐洲農業生產者的主要收入來源,特別是在當前農業經濟條件遭受疫情衝擊的情況下,更需要開展積極有效的國際合作,而不是關閉進口市場,需進一步降低區內關税壁壘,以確保農業從業者能夠更加便利地獲得優質、低廉的農業原材料,促進綠色農業轉型發展。(經濟日報 駐巴黎記者 李鴻濤)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