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坡登頂珠峯,將經歷什麼?

珠峯登山大本營,海拔5200米。


這是6個登山營地中最大的一個,也是所有攀登活動的起點。人們在這裏送登山隊出征,也在這裏等他們凱旋。


5月26日16時35分,6名修路隊員將攀登路線打通至珠峯峯頂,即把路繩鋪設至珠峯峯頂,為登頂測量打下良好基礎。新華社發 (多吉次仁攝)


從大本營徒步四到五小時,便到了海拔5800米的過渡營地。這是大本營和前進營地間的過渡站。


再徒步約五小時後,便來到了6500米的前進營地。沿途綿延的絨布冰川是對眼睛的犒賞,但終點處這片“魔鬼營地”,也讓大多數登山者的身體如臨地獄。由於地處山坳,空氣流通不暢,這裏通常是登山者攀登過程中高原反應最嚴重的一個營地。


前進營地也是雪線之前最後一個營地。絨布冰川在這裏結束,匯入珠峯海拔7000米左右的常年積雪之中。從前進營地向前徒步兩小時左右,便到達了換冰爪處。之後,著名的北坳冰壁豁然出現在眼前。


這是珠峯北坡路線的第一大難點。這堵冰雪“城牆”,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令西方探險家望而卻步。幾百米的高度,近乎垂直的角度,密佈的冰裂縫,要求登山者必須掌握過硬的攀冰技術,並在某些地段藉助梯子才能通過。


一些登山者在這裏會耗費大量體能,而7028米的一號營地則是他們休息的場所。登山者在這個營地可開始使用氧氣。再向上攀登,登山者將登上東北山脊,也將暴露在珠峯駭人的大風中。


由於狹管效應,海拔7500米左右被稱作“大風口”路段。風大時,登山者如果沒有保護繩保護,甚至會被從山脊上吹跑。這是珠峯北坡路線的第二大難點。


闖過大風口,路線進入冰岩混合的地帶,海拔7790米的二號營地出現在一片斜坡之上。大風是這個營地的特色,氣温也可低至零下20攝氏度以下。登山者必須時刻小心,防止凍傷。


走出二號營地,登山者向峯頂前的最後一個營地——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進發。大多數登山者在這裏都睡不好,除了高原反應,衝頂一般需要凌晨出發也是原因之一。因珠峯峯頂中午和下午容易變天,登山者一般都選擇凌晨和早晨登頂,以便給下撤留足時間。


最後的衝頂階段,登山者首先行走在裸露的黃色岩層之上,也就是海拔8200米到8600米之間的“黃帶”。在海拔8600米處,登山者遭遇北坡攀登第三大難點——第二台階。


這是一道高數米、幾乎垂直的巖壁,極難尋找攀爬支撐點。最早挑戰的西方人曾斷言,沒有人能夠逾越第二台階。


1960年,中國登山隊隊員劉連滿甘當人梯,讓隊友踩着自己的肩膀通過,成功跨越第二台階。1975年,中國登山隊在此架設由幾段金屬梯組成的“中國梯”,降低了攀登難度。如今,“中國梯”已經過更換,新的梯子依舊在第二台階處為一代代攀登者保駕護航。


接下來,還有最後一道“鬼門關”——橫切路線,一段僅能供一人通過的岩石絕壁。通過後,峯頂便近在眼前!


我國先後於1975年和2005年兩次成功測定並公佈珠峯高程,1975年數據為8848.13米,2005年數據為8844.43米。如今,人們期待着2020珠峯高程測量登山隊為人類揭曉“世界高度”新答案。


5月27日2時10分許,2020珠峯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隊員陸續從海拔8300米的珠峯突擊營地啓程向頂峯進發。新華社特約記者 邊巴 攝


每個登頂者在峯頂都會看到不同的風景。有人看到了晴朗天氣下,珠峯在朝陽映照中形成的巨大三角形陰影,宛若金字塔的形狀。有人醉心於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海拔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峯卓奧友峯,此刻也只是身邊的一座低矮雪山。有人運氣不好,只能在風雪中繼續忍受世界最高峯給予的“高冷”考驗。


也有人會熱淚盈眶,在世界之巔,想要尋找自己山腳下的家鄉。


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世界之巔”的風景。



↑2020年4月15日,珠峯沉浸在晨曦中。新華社記者孫非攝


1960年5月25日
中國登山家
王富洲 貢布 屈銀華
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峯
第一次將中國人的足跡
留在世界之巔
至今已經60年


↑1960年6月7日,人類歷史上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峯的中國登山隊隊員王富洲(右)、貢布(中)與屈銀華三人凱旋拉薩後捧花合影(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60年前

沒有先進的技術裝備

沒有提前鋪設好的保護繩

沒有成熟的攀登路線可尋跡

甚至連從日喀則到珠峯山腳下300多公里的路

都是攀登前臨時修好的

然而 他們換來的

是舉國歡慶的一個歷史定格,

是艱苦歲月中一個民族的希望!


↑1960年5月,中國登山隊隊員在海拔7150米的冰雪坡上前進。


↑2020年5月16日,身着現代裝備的2020珠峯高程測量登山隊從珠峯大本營出發。新華社記者孫非攝。


山依舊 世間滄桑

人與山共同成長

珠峯之上的紀錄

不斷刷新

珠峯上的英雄

代代輩出


↑1975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再次從北坡登上珠峯。


↑1975年5月,中國登山隊女運動員潘多(左四)成功登頂後,從珠峯返抵大本營。潘多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從北坡登頂珠峯的女性。


↑2008年5月8日,北京奧運珠峯傳遞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峯。


↑2017年7月12日,在紀念西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峯10週年儀式上,隊員次仁多吉(中)、邊巴扎西(左)和洛則獲頒紀念獎盃。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


山 依然在那裏

但攀登

已是另一種景別


如今

隨着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

登山運動的裝備


氣象服務

營地設施等有了巨大的變化


左圖為2008年5月27日,登山隊員通過架設在海拔8700米珠峯第二台階的“中國梯”向上攀登。新華社發

右圖為2019年7月10日,1975年登頂珠峯的登山家桑珠與收藏在珠峯登山博物館的中國梯合影。新華社記者 孫非攝


左圖為1975年6月9日,我國氣象工作者在珠穆朗瑪峯腳下的高山氣象站收集氣象資料。新華社記者程至善攝

右圖為2020年5月25日拍攝的珠峯大本營氣象應急保障車,西藏自治區氣象局氣象專家在這裏與後方氣象專家進行天氣會商。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


↑2020年5月10日,位於珠峯大本營的自動氣象站。


左圖為1975年6月13日,中國登山隊隊員在海拔6000米的高山營地,看報學習。圖中正面前排三名藏族女隊員分別為登上海拔8600米高度的桂桑(中)、登上海拔7600米高度的次丹卓瑪(左一)、米瑪卓瑪(右一)。新華社記者範惠琛攝

右圖為2020年5月21日,在海拔6500米的珠峯前進營地,中國移動工作人員在維護5G基站。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左圖為早期登山運動員在珠峯大本營舉辦的排球比賽(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右圖為2020年5月16日,一名登山愛好者在珠峯大本營人工草地上進行高爾夫球練習。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


左圖為2005年的春季登山季,為測量、登山和科考等隊伍提供服務保障的當地羣眾在珠峯大本營搭起的帳篷(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索朗羅布攝

右圖為2020珠峯高程測量活動中,曾經被視為登山隊最好的帳篷變成了垃圾集中存放處。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


新一代登山人以更加
安全、科學
環保的理念
傳承和弘揚着中國人的
登山精神


↑2020年5月11日,參與垃圾清理回收活動人員在珠峯前進營地6500米區域清理登山垃圾。(西藏自治區體育局提供)


↑2020年5月3日,在珠峯大本營,隊員們的帳篷整齊地設置在小路兩旁,路的盡頭是雪後初霽的珠峯。


60年後
天路依舊伸向遠方
通向天際
每一天都將是新的起點
每一年都將是新的篇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16 字。

轉載請註明: 從北坡登頂珠峯,將經歷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