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合作開放大勢所趨 專家分析近期四次重要國際會議“關鍵詞”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綜合

11月10日至21日,在短短11天的時間裏,上海合作組織第二十次元首理事會、“金磚國家”第十二次領導人峯會、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暨工商領導人會議、二十國集團(G20)第十五次峯會相繼舉行。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形勢下,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如此密集地召開,舉世關注,意義非凡。

第一,兩個“百年不遇”把世界推向一個新的“十字路口”。百年未有的世界格局之變使國際政治力量對比、經濟發展水平、技術革命主導、全球治理體系都呈現顛覆性變化之勢,新冠疫情加速了各種變化的進程。世界向何處去?路該怎麼走?事該怎麼做?這是必須回答的問題。上述四場重要多邊會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討論這些關乎世界前途和各國人民福祉的大問題,因而具有非凡的意義。必須看到,我們面臨的是百年大變而不是“百年大亂”。世界和人類社會正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發展進步的,永遠不會停滯,這一輪百年鉅變儘管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但其方向和結果必將是各個領域的巨大進步。抓住“變”的機遇,應對“變”的挑戰,順變而進,是國際社會面對的共同課題。

第二,世界有變也有不變,變的是形勢,不變的是“人心”: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不會變,和平與發展是永恆的時代主題,與此相適應的維護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的時代潮流也沒有變。30年來,從上合組織到金磚國家機制,從亞太經合組織到二十國集團機制的建立,正是這種時代潮流和大勢的產物;在當前特殊的形勢下,四次重要會議能以視頻方式開起來並就共克時艱、共謀發展的課題進行討論,凸顯了國際社會的人心所向。同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簽署,標誌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總量最大、組成結構最複雜的東亞自由貿易區正式啓動,印證了多邊主義大潮衝破重重阻力奔騰向前。

第三,四個組織(機制)的成員代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發展水平,自然會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和利益訴求,各國領導人在會上的發言各有側重,但在面對兩大“百年不遇”課題的情勢下,四次會議均達成重要共識,有實有虛,難能可貴。最搶眼的亮點是“合作”“開放”成為領導人發言和會議文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關鍵詞”。構築全球抗疫防火牆,合作抗疫,合作研製疫苗,合作援助最不發達國家的公共衞生事業,合作保證國際和地區安全,暢通世界經濟運行脈絡,合作推動包容發展,加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支持世衞組織發揮在世界抗疫中的引領作用,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系,打造開放型的世界經濟,以開放合作的態度和舉措共商共建共享,共同面對困擾世界經濟的難題等,是各國領導人突出強調的主張,幾乎聽不到唱反調的聲音。可見多邊、合作、開放、共贏的主張已成眾望所歸,構建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正在成為全球治理最能凝心聚力、最有效的方案。戳力同心,團結奮鬥,開放合作是現代人類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間正道,是人類應當永誌不忘的座右銘。此次亞太經合組織峯會發表的宣言,展望“到2040年建成一個開放、有活力、強韌、和平的亞太共同體,實現亞太人民和子孫後代的共同繁榮”。這是該組織首次在領導人非正式會晤文件中提出定期建立亞太共同體的目標,也是第一個重要跨地區國際組織首開此例。中國在四次會議上旗幟鮮明地堅持多邊主義和合作開放,在推動國際抗疫合作和向世界開放中國市場方面再次樹立了榜樣,提振了國際社會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共度難關,復甦世界經濟的信心。

第四,四次會議的舉辦和成果也折射出四個機制的宗旨和“精神”的活力。“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是上海合作組織的“靈魂”;“開放、包容、合作、共贏”是凝聚金磚五國的“金磚精神”;亞太經合組織秉持“平等夥伴、共同責任、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精神,“成分”複雜的G20也以“尋求合作並促進國際金融穩定和經濟的持續增長”為己任。合作、開放是四個機制“精神”的“公約數”,足見以開放合作謀發展是世界之願,是大勢所趨。堅持這樣的精神,世界大有希望。某個國家的政客恃強凌弱,固守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破壞國際合作,堅持一國“優先”,獨利獨霸,危害世界,也危害自己,是不得人心,沒有出路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