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4月14日電題:中國建設“海上三峽”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新華社記者楊丁淼
12日上午,江蘇省鹽城市的射陽龍源H2海上風電項目正式併網發電,該市新能源裝機容量達到1004.76萬千瓦,成為長三角地區首個新能源裝機容量突破千萬千瓦的城市。
這是地處中國東部沿海的江蘇省正在推進建設的“海上三峽”項目之一。根據規劃,江蘇將形成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規模。
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能源消費總量較高,但受限於資源稟賦,長三角地區能源自給率較低,是中國主要的能源輸入地區之一。提升新能源在長三角地區能源消費中的佔比,能夠有效助力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僅2020年,江蘇省內新能源發電總量達到522億千瓦時,等效減少省內煤炭消耗1500萬噸左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800萬噸左右,對於調整能源結構、改善大氣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國網江蘇電力發展部規劃一處處長汪惟源説。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江蘇新能源裝機規模增長至3496萬千瓦,較“十二五”末增長369.9%。其中,風電裝機規模達1547萬千瓦。
江蘇鹽城射陽海上風電發電基地。受訪者供圖
得益於南通、鹽城等沿海城市海上風電的迅猛發展,截至2020年底,江蘇省海上風電累計裝機573萬千瓦,佔中國六成左右,穩居全國第一。
沿着江蘇綿長的海岸線,一排排百米高的白色風機,矗立在無邊廣闊的藍色海面上迎風而轉。一陣海風吹過,點亮萬家燈火,正在這片海域變為現實。
“江蘇海域風能分佈集中、平均風速高、可利用時間長、颱風等自然災害少,發展海上風電資源優勢得天獨厚。”江蘇省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處處長唐學文説。
鹽城擁有江蘇省最長的海岸線、最大的沿海灘塗、最廣的海域面積,沿海風電可開發總量佔江蘇省風電可開發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目前鹽城城市用電的50%來自無碳發電。”鹽城市發改委新能源處處長許悦介紹,在國家統籌規劃佈局的基礎上,“十四五”期間鹽城力爭實現遠海海上風電示範項目破題。
位於江蘇鹽城濱海縣的海邊風電項目,該市已成為長三角地區首個新能源裝機突破千萬千瓦的城市。受訪者供圖
與陸地相比,海洋具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大的能源潛力。隨着海上風電裝備及工程技術不斷突破,海上升壓、施工及海纜敷設等技術日益成熟,海洋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價值將愈發凸顯。
據瞭解,“十四五”期間,江蘇以“近海風電穩妥推進,遠海風電重在示範”為發展思路,到2025年,海上風電併網規模有望突破1400萬千瓦。
在江蘇,蘇北地區發電量約佔六成,用電量約佔三成,而蘇南地區正好相反,而風力發電主要集中在鹽城、南通等地,遠離用電負荷極大的蘇南地區。
為解決這一矛盾,實現海上風電的有效併網,江蘇在已有兩條北電南送輸電通道的基礎上,正在推進500千伏沿海輸電通道建設,建成江蘇“海上三峽”輸電平台。
這相當於在蘇北、蘇南之間搭建起高效便捷的新能源“高速公路”,未來能夠滿足海上風電大規模連片開發和向中遠海域拓展的需求。
江蘇鹽城沿海輸電第二通道施工現場,這相當於在蘇北、蘇南之間搭建起高效便捷的新能源“高速公路”,滿足海上風電大規模連片開發和向中遠海域拓展的需求。受訪者供圖
“經測算,該沿海輸電通道將於今年年底前投運,預計每年可向蘇南地區多輸送綠色清潔能源173億千瓦時,拉動上下游產業產值累計達200億元。”國網鹽城供電公司總經理閻懷東介紹。
除了輸電通道建設,技術應用研究也在同步升級。在南通市如東縣的海上柔性直流項目施工現場,建設正如火如荼,計劃建設的24基鐵塔已完成10基的地基建設。據介紹,該項目建成投運後,每年上網電量可達24億千瓦時,能滿足數十萬户家庭年用電量。
如東海上柔性直流項目主體工程如火如荼建設中。受訪者供圖
如果把電網比作一張輸送電力的“路網”,那麼柔性直流就像一輛行駛其中的“超級貨車”。
國網江蘇如東縣供電公司總經理周建勇介紹,與交流和常規直流相比,柔性直流不用牽引、不挑道路,可隨時“卸貨”、切換方向,更能把“忽大忽小”的風電和光伏發電穩妥送到千家萬户。
國網江蘇電力發展部預計,“十四五”期間,江蘇將有超過1000萬千瓦風電和600萬千瓦光伏併網,到“十四五”末,江蘇新能源將從目前的能源電力消費增量補充的角色轉變為增量主體。
“‘海上三峽’將為長三角地區發展注入更多的綠色動能。”汪惟源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