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化和標準化,是加強科學管理、推進工作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然而,基層幹部反映,規範化和標準化在一些地方執行起來,規範走了形,標準變了味,手腳被捆死了,心思全花在“描眉畫眼”上,容易滋生只顧虛功、不重實績的苗頭。過度規範化和標準化,極易成為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新變種。(9月21日 半月談網)
近日,北方某市一基層幹部向媒體吐槽稱,當地要求農村建立志願者服務隊,並對服務次數和志願者註冊人數作了明確要求。“志願者註冊人數要達到户籍人口的10%以上。”一名鄉鎮負責人説,一個鄉鎮户籍人口兩三萬人,實際在家人口僅為户籍人口的60%左右,而且多是老人和孩子,年輕力壯的大都外出打工了。但要達標就要註冊兩三千人,基層幹部不得不挨家挨户跑,找人掛名,精力大量被牽扯。
如果一部分領導幹部只是坐在辦公室拍腦袋決策,他們一定會認為,“志願者註冊人數要達到户籍人口的10%以上”並非難事,他們也一定會認為,如果基層幹部連這個工作都做不好,理所當然該挨板子。殊不知,在打工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的今天,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以老弱病殘孕為主,讓婦女、兒童、老人三類羣眾去做志願者,確實有一點勉為其難。
一邊是基於農村的客觀事實,上級下達的幾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邊是上級單位的高壓政策,是隨時可能到來的問責追責,重壓之下,一些基層幹部只有在數字上下功夫,通過“弄虛作假”,糊弄上級,以確保完成任務,這樣的標準化、規範化其實沒有多大實際意義。一些基層更有幹部坦言,很多看起來有圖有真相的材料是編出來的虛功、擺出來的假象。“但沒有辦法,上面就是這麼要求的。”他們對自己這種工作的評價是“捆着手腳喊衝鋒”。
要讓一個捆着手腳的人衝鋒陷陣,肯定是不可能的,但這樣明顯違背常識的事,在基層卻時有所聞。比如有的村辦公場所總共不超過90平方米,卻要求服務中心達到200平方米;又如有的地方為了規範化,把共享單車堆放在一處閒置的工地內,讓市民找不到共享單車可騎,這樣的規範化、標準化,其實就是在給基層添亂,是在鼓勵基層造假,這是典型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表現,值得各地高度警惕。(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