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開場白:近年來,我國各地相繼曝出“抱團養老”案例,但情況卻不太樂觀,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下面幾位參與者的心得值得思考。
張禮恆:我的“抱團養老”經歷
三年前,我和幾位退休的老年人在一起聊天時,無意中提出一起搭夥過日子的想法,也就是“抱團養老”,大家都説這個養老方式不錯。於是,我和老伴跟小區裏另外兩個家庭總共6人,開啓了“抱團養老”模式。
我們租下了一座有五間正房的大宅院,看病、買衣服自費,其他費用均攤,選出一人擔任會計,管理日常開銷。為了搞好伙食,我們制定了食譜,做到葷素搭配,每天飯菜不重樣。我們還在院子裏種了一些瓜果蔬菜,消遣的同時,自產自銷。這樣一來,既減輕了子女的負擔,又消除了失落感和孤獨感。
這種養老模式雖然讓很多人羨慕,但是,這種方式不同於養老院和社區養老機構,其侷限性很大。我們嘗試後總結了三個關鍵因素:一、老人的身體狀況要良好。二、大家興趣愛好相投,且都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三、每個人都性格開朗豁達,大家交往多年,相互瞭解,出現問題能互相包容,不斤斤計較。這樣才能“抱”得緊、堅持得久。
李海瑞:還是居家養老為好
幾年來,我在多家報刊上見過有關“抱團養老”的報道,對此也很關注。我認為,這種模式恐怕是弊多益少。
從“抱團養老”的參與者來看,都是親朋好友,昔日裏話能説到一塊兒,事兒能想到一起,可謂人們常説的“知己”。但距離產生美,“知己”偶爾相逢,會有“酒逢知己千杯少”之感,假如天天在一起,就可能事與願違。我的故鄉遼寧建昌縣,就有過“知己”反目成仇的例子。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物資匱乏,小柳和小王從小一起長大,兩人非常要好,其中一人若是買到好吃的,對方不到場就絕對不吃。多年後,這對“鐵哥們兒”進了同一家單位,一個任“一把手”,一個任“二把手”。按理説,兩人一定會同心協力,可萬萬沒想到,他倆在工作中因觀點不同而產生了分歧,最後竟反目成仇,背後都説對方的“壞話”,成了當地一大奇聞。
有人會説這是“個案”,但也能反映出一定的問題。人和人之間,最好保持一定的距離,哪怕是“知己”。所以我認為,還是居家養老為好。
艾立起:保持平和心態
“抱團養老”在各地境遇不一。據我分析,其中那些散了“團”、垮了“架”的羣體,都存在心態問題,主要有三種因素。
一是錢。收入少的嫌生活標準高,不願多交錢;私心重的遇到公益開銷,不想去分擔;疑心多的懷疑替大家管錢的人不廉潔,錢拿出來不放心。二是車。為滿足老年人的需要,“抱團養老”的羣體大都配有專用車輛。在用車上存在許多問題,諸如你不該用時用了,我該用卻沒用上;你用多了,我用少了;你跑得遠消耗大,我走得近不合算。三是攀比。面對收入高的人,眼紅;見到人脈廣的人,來氣;遇着本領大的人,嫉妒。這些因素,會讓人漸漸產生離羣心理。這種心理還會影響到身邊的人,最終導致大家不歡而散,使“抱團養老”無疾而終。
解決上述問題的途徑,就是每個人都能正視自己,善待他人,顧全大局,切不可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計較過多。實踐證明,缺乏平和心,難以抱成團;只有三觀正,方能抱成團。
張月鶴:也談“抱團養老”
有一種“抱團養老”模式,是一羣老年人到海南三亞、山東煙台等地旅居,具有養老與旅遊相結合的特點。因為大家背井離鄉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需要互相幫助、互相照應,又因為多數人採取候鳥式居住模式,“抱團”時間短,相對來説問題較少。
旅遊式“抱團養老”的關鍵是選好組織者,有兩種方法。其一,是委託有資質的旅行社或公司。工作人員要經驗豐富,熟悉目的地的風土人情,方便安排吃住;還要有隨行醫生,各項設施配備齊全,這樣比較安全。其二,就是在參與“抱團養老”的人員中推選負責人。負責人要有公正之心,甘願為大家服務,並且身體健康,具備溝通能力。
除了選好組織者,團體內部還要制定共同遵守的規章制度,既要考慮到大的方向,又要考慮到吃喝拉撒等小細節。俗話説,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實行起來難免遇到新問題。所以,全體成員要保持互相謙讓的心態,遇到新問題時能求同存異。
如果能選對組織者和處理好內部矛盾,“抱團養老”也是一種很好的養老方式。
主持人發言
目前,老人對“抱團養老”有需求,但具體操作上出現了一些問題。這種新的養老模式,值得我們探討和思考。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