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升乏力 遭遇抵制——美國在歐亞地區的影響力變化
導讀:今年是蘇聯解體30週年。30年來,美國以冷戰勝利者自居,對俄羅斯進行遏制打壓。與此同時,美國在原蘇聯地區煽動“顏色革命”,挑動“去俄化”,與俄爭奪影響力。
在美國霸權衰落以及戰略重心調整的背景下,美國在歐亞地區的影響力呈消減態勢。一些地區國家既需要美國來平衡其他大國的影響力,又對美國的介入持警惕態度,防範“顏色革命”。
美國對俄政治文化等領域持續干涉滲透,如今對俄影響力為何降到蘇聯解體以來的最低點?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對其在歐亞地區的存在意味着什麼?
美借“顏色革命”攫取影響力
烏克蘭總統辦公室主任顧問米洛瓦諾夫日前抱怨説,美國應給烏克蘭提供更多軍事和經濟援助,總統澤連斯基希望得到美國不會拋棄烏克蘭的承諾。
烏克蘭是美國在原蘇聯地區通過“顏色革命”進行“民主改造”的樣板。在原蘇聯地區,西方已發動多場“顏色革命”,包括2003年格魯吉亞的“玫瑰革命”、2004年烏克蘭的“橙色革命”、2005年吉爾吉斯斯坦的“鬱金香革命”、2014年烏克蘭的“廣場革命”等。
藉助“顏色革命”,親西方政權上台執政,美國在歐亞地區一些國家的影響力得到提升,而俄羅斯的影響力被削弱。
2014年“廣場革命”引發烏克蘭危機後,烏全面倒向西方,將加入歐盟和北約視為外交優先目標。2019年,烏克蘭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將烏克蘭加入歐盟和北約作為戰略目標寫入憲法。2020年,烏克蘭成為第六個獲得北約“能力增強夥伴”地位的國家。
烏克蘭危機後,美國對烏內政外交的介入力度大大提升,對烏提供軍事裝備技術、經濟等方面的援助,推進烏克蘭政治、經濟、國防等領域的改革。烏克蘭軍隊多次參與北約聯合軍演,以俄羅斯為假想敵的軍演不在少數。
雖然烏克蘭將美國當做靠山,但美國只是將烏克蘭當做遏制俄羅斯的棋子。拜登政府上台以來,試圖與俄建立穩定可預測的關係,在烏克蘭高度關切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加入北約、解決頓巴斯衝突等問題上屢屢令烏方失望,美烏這對準盟友出現裂痕。
格魯吉亞在“玫瑰革命”後走上親西方道路。2008年,格魯吉亞與俄羅斯因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問題爆發戰爭,格魯吉亞戰敗,俄羅斯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獨立。此後,格魯吉亞更加靠近美國,並加快推進加入歐盟和北約的進程。2014年,格魯吉亞獲得北約“能力增強夥伴”地位。
然而,格魯吉亞在貿易、能源等方面對俄羅斯依賴較大,還有不少公民在俄打工。格魯吉亞需要在美俄之間小心謹慎,防止因為過度親近西方而導致利益受損。由於加入歐盟和北約的目標遲遲未能實現,格魯吉亞對西方比較失望,支持加入歐盟和北約的民眾比例下降。
專家認為,美國對烏克蘭、格魯吉亞等親美國家投入不足,特朗普執政時期尤為明顯。如果拜登政府不能加強對地區相關國家的投入,美國通過“顏色革命”攫取的影響力或將被削弱。
美在中亞意願與能力不匹配
中亞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不屬於第一序列,但對美國來説其地緣政治價值不小。近30年來,美國對中亞的影響力有升有降,最近幾年明顯回落。美軍撤離阿富汗,將導致美國在中亞影響力進一步消減。
阿富汗戰爭爆發後,中亞成為美國向阿富汗運送人員和物資的中轉站,美國趁機在中亞設立軍事基地,對中亞國家的影響力上升。奧巴馬政府執政後期,美國與中亞五國建立C5+1機制,確保美國持續施加影響力。
然而,由於美國干涉導致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局勢動盪,中亞國家對美國心生不滿和警惕,關閉美國軍事基地,加之美國對中亞空有外交機制沒有配套投入,其對中亞的影響力隨之下降。
美國國務院去年2月公佈對中亞新戰略。新戰略説,無論美國在阿富汗的參與程度如何,中亞都是一個對美國國家安全利益至關重要的地緣戰略地區。
專家認為,新戰略凸顯美國削弱俄中在中亞影響力的企圖,但美國的意願與其能力不匹配。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蘇暢指出,從政治經濟軍事方面考量,美國在中亞的影響力不及中俄,但其費盡心機運用軟實力對中亞進行滲透。美國製定所謂的“民主改造計劃”,長期扶持中亞國家在境外的反對派,通過非政府組織、激進組織煽動“顏色革命”,挑動中亞國家民眾的“去俄化”運動。
專家認為,對於中亞國家來説,與美國合作有利於獲取經濟利益以及軍事幫助,也有利於平衡其他大國的影響力。中亞國家一方面需要美國,另一方面也對美國的影響力保持警惕,防範“顏色革命”。
美國倉促撤離阿富汗,給中亞國家帶來不小衝擊。作為阿富汗鄰國,中亞國家不得不面對美國留下的“爛攤子”,而美國在中亞地區的形象和信譽也因此蒙塵。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亞所專家陳宇認為,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凸顯其急於甩掉在中亞和南亞的“包袱”,未來美國對中亞的關注度將比較有限,俄升美降的態勢將更加突出。
美對俄滲透干涉難奏效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多領域“西化”,與美國經歷了一段蜜月期,美國對俄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影響力急劇上升。即便在普京擔任總統的最初幾年,西方對於俄羅斯的影響力依然很大。
然而,親西方政策並未給俄羅斯帶來好處。美國等西方國家利用北約東擴等手段對俄遏制打壓,俄羅斯逐漸認清西方的真面目。2007年普京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講話釋放出俄對西方政策轉向的信號。烏克蘭危機爆發後,俄美關係全面惡化。隨着世界重回大國競爭時代,美國明確將俄羅斯定位為威脅和敵人。
近年來,在經貿合作總量很小、政治外交溝通渠道基本中斷的情況下,美國對俄羅斯拓展影響力的主要手段是支持俄國內的非政府組織、媒體、反對派等。美國試圖通過煽動民意、製造社會不穩定,達到顛覆俄政權、更改俄政體的目的。俄羅斯則在金融、社會、文化等領域“去西方化”,採取綜合措施抵禦西方的“顏色革命”圖謀,美國的影響力降到蘇聯解體以來的最低點。
根據俄司法部公佈的相關數據,俄非政府組織2014年前後從國外得到約400億盧布(約合人民幣35.3億元)資助。俄政府先後出台《不受歡迎組織法》《非營利組織法》等法律,對俄境內非政府組織的法律地位、活動範圍、資金使用等作出明確規定,將危害俄憲法基礎、國防能力和國家安全的非政府組織貼上“不受歡迎”標籤。從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共有22個組織被貼上“不受歡迎”標籤,其中絕大多數來自美國。
針對西方發動的輿論戰,普京2017年簽署媒體-外國代理人法。該法規定,被認定為外國代理人的媒體在向俄公眾發佈信息時,必須提及自己外國代理人的身份,並且定期上交報告説明資金來源、花銷情況、要達到何種目的以及人員情況等。俄司法部已將美國之音電台等媒體列為外國代理人。
俄政府將抵禦西方對俄思想文化領域的滲透侵襲置於重要地位。普京今年7月簽署的新版國家安全戰略指出,“俄羅斯傳統的思想道德和歷史文化價值觀正遭到美國及其盟友的攻擊”。俄將採取保護歷史真相、鞏固家庭制度和維護傳統家庭價值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保護俄語等措施加以應對。
陳宇認為,未來俄美關係難以實質轉圜,俄強化國內各領域的“去西方化”仍將是下一階段的重點,美對俄影響力將持續下降。
圍繞在原蘇聯地區的影響力爭奪,俄羅斯持續與美國較量。面對美國染指其“特殊利益區”,俄羅斯態度強硬,敢於出手,維護在地區的主導地位。去年白俄羅斯大選風波後,白政府指責西方為幕後黑手,而對俄在關鍵時刻出手相助表示感激。白俄羅斯與西方關係惡化,對俄依賴加深。(記者:孫萍、趙嫣;編輯:馬曉燕、謝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