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俄羅斯電視台網站7月28日發表題為《“中國門”就是新的“俄羅斯門”——不論誰最終入主白宮,照搬的政策都會導致中美對抗》一文,作者為內博伊沙·馬利奇。文章編譯如下:
民主黨人用來製造對俄羅斯恐慌的言論和手段現在又被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用於對抗中國。不論11月大選結果如何,這種作法幾乎肯定會導致與北京發生對抗。
繼美國下令關閉中國駐休斯敦領事館後,中國也關閉了美國駐成都領事館。這就是一場以牙還牙的外交對抗,與2018年導致俄美外交官缺員的兩國關閉領事館事件如出一轍。
北京呼籲進行“理性溝通”。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呼籲美方不要聽任少數反華分子顛覆中美幾十年交流合作的成功積累。王毅説,美方肆意挑動對抗和分裂的作法同今天中美利益深度交融的現實大相徑庭。
但中方的呼籲被華盛頓當成了耳旁風。
如果説人們還對特朗普政府的立場有什麼懷疑的話,那麼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近日發表的講話應該已讓任何懷疑都煙消雲散了。蓬佩奧倒沒有要求北京進行政權更迭,而是要求北京“改變行為”,但按國務院的行話來講,這就是換了種説法而已。
蓬佩奧在位於加州的尼克松總統圖書館稱:“各國都要弄清楚一點,如何保護本國國家安全、經濟繁榮和理想,以免被中國共產黨的觸角觸及。”
有趣的是,上次出現“觸角”這個詞是2018年3月在霧谷,時任國務院女發言人希瑟·諾爾特當時用這個詞來描述俄羅斯,為美方關閉領事館這一肆無忌憚之舉正名,還指出美方完全接受英國對莫斯科的指責,無需證據也毫無必要。
蓬佩奧和白宮似乎都未意識到其中的諷刺意味,即引發對“觸角”一詞狂熱的“極為離譜”的對俄指責聲與作為“俄羅斯門”依據的臭名昭著的“斯蒂爾檔案”可謂一丘之貉。難怪這麼巧呢。
雖然“通俄門”調查未能阻止特朗普當選總統,也未能把他趕下台(民主黨人及其在媒體界和政府裏的盟友倒也沒少費勁),但這種説法在一個至關重要而又基本被人忽視的層面取得了完勝。它促使共和黨人以及特朗普本人放棄了與莫斯科改善關係的競選綱領,並對前任政府的對俄政策雙倍下注,這麼做為的就是表明特朗普對俄“強硬”。
可想而知,那對民主黨人根本沒有什麼説服力——只是讓特朗普更深陷於他所稱的華盛頓“泥潭”。如今,同樣的事情正發生在中國身上。
懷舊冷戰無奈時過境遷
人們不禁要用同樣的視角看待當前這輪反華措施。照此邏輯,特朗普和共和黨人可能還會採用那套對付喬·拜登和民主黨人的劇本,以確保不管誰在明年1月入主白宮,美國都會走上與中國對抗之路。
但當前的問題在於,民主黨人也極願配合表演。4月份被透露給阿克西奧斯新聞網站的民主黨內部設定的焦點議題表明,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想法是,指責特朗普對中國軟弱,為達成協議在北京面前洋相百出。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造成的效應是,特朗普業已十分強硬的對華立場更趨強硬了。這也再次表明,諸如事實這樣的奇趣之事是不會被允許干擾對政治權力的追求的。
美國兩黨現在都對冷戰懷上了舊情——共和黨人懷念羅納德·里根時代,民主黨人則懷念比爾·克林頓在冷戰尾聲爭取到的單極時代。而兩黨現在都忽略了一點:理查德·尼克松或許應該為取得的種種成果獲得更多讚譽,因為正如前中央情報局分析師雷·麥戈文最近所指出的那樣,尼克松1972年採取的旨在讓中國遠離蘇聯的舉動實屬高明。
然而,尼克松因“水門事件”那場鬧劇而在國內遭到醜化(“水門事件”比起司法部和聯邦調查局在貝拉克·奧巴馬任內監聽特朗普競選團隊一事可謂小巫見大巫),其在對外政策領域取得的成就最終也被拉黑了。其結果是,美國反其道而行之,讓北京和莫斯科的緊密程度超出以往任何時期。
如今,華盛頓經久不衰的官僚階層在對開展里根式軍力建設的前景翹首以待,因為他們認為那才是美國“贏得”冷戰的原因所在——他們並未意識到,戰略局勢已變,被世人淡忘的正是他們自己。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