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國產跑車,難有前途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綜合

出品 | 虎嗅汽車組

作者 | 王笑漁

編輯 | 周到

頭圖 | 前途汽車


2003年,吉利推出了一款跑車——美人豹。當年,被稱之為“中國第一跑”的美人豹,以9.99萬元的起售價,幫助不少中國人實現了“跑車夢”。


清華汽車工程系科班出身的陸羣,也有一個跑車夢。曾在北京吉普汽車任職十餘年的他,在2003年成立了一家專注汽車整車設計開發和服務的公司叫長城華冠,2015年順勢又成立了自己的汽車品牌——前途汽車。2018年8月8日,推出一款純電跑車前途K50,起售價高達68.8萬。


前途汽車的全系車型,但只量產了跑車前途K50


高舉高打、一路順暢的前途,並未搏出一個好的前途。2020年初,眾多尾部造車新勢力面臨資金困難,前途汽車也是其中之一。那段時間,前途相繼爆出欠薪、門店清退、董事長被“限高”等新聞,最終這家跑車公司逐漸消失在眾人視野中。


無獨有偶,曾豪擲3億在鳥巢開跑車發佈會的賽麟汽車,同樣也在2020年陷入資金危機。賽麟汽車創始人王曉麟還曾被前高級法務經理喬宇東舉報,稱其“涉嫌虛假技術出資及挪用鉅額國資”。這起事情直到最近才有所進展:賽麟位於如皋市的土地、工廠等資產被拍賣。


與同一批“倒下”的新勢力不同,陸羣始終沒有放棄“前途”。


最近,前途汽車準備重回資本市場。5月2日,前途汽車的母公司長城華冠汽車宣佈與一家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Mountain Crest Acquisition Corp. 正式簽署合併協議。根據計劃,雙方將於2022年12月底完成重組合並,然後在美國納斯達克進行IPO,投前估值為12.5億美元。


即便是前途這次借殼上市成功,但“國產跑車夢”,依舊前途渺茫。


或許,國產跑車這條賽道本身就不存在?


前途上市,有無前途?


位於三里屯的那裏花園,被稱為北京最有異國風情的地方。十多家西餐廳、酒吧聚集於此,雖然稱不上是“頂流”,但起碼也是“屯裏”的潮流聚集地。


2018年4月20日,前途汽車首家體驗店就落户於此。前途汽車那“蜻蜓”模樣的LOGO,想必很多路過這裏的人,都會對它留有一絲印象。



當初之所以要把店開到這裏,主要是因為前途把目標客户定位為“時代進取者”。並且,與很多造車新勢力一樣,它不僅是展廳,也是會員活動的場地,前途將這裏稱之為“前途·驛”。


回顧前途汽車的發展歷程,你會發現,這家公司似乎每一步都沒有走錯,但走着走着就沒了“前途”。就拿開店這件事來説,比前途更大手筆的品牌大有人在。比如,蔚來在北京東長安街1號東方廣場,開了全球首家NIO House(蔚來中心),年租金都是千萬元級的。


再比如開發佈會,前途汽車貫徹了“該省省該花花”的企業文化。2018年的產品投放年,前途蹭着北京車展的機會,就把前途K50和後續一系列概念車做了亮相;同一年的8月8日,前途K50正式上市,發佈地點就選在其位於江蘇的工廠。與之形成相對的是另一家跑車品牌賽麟,2019年豪擲3個億,在鳥巢開了一場發佈會,還請來了吳亦凡和傑森·斯坦森助陣。產品靠不靠譜單説,起碼收穫了一圈熱度。


王曉麟(左)、史蒂夫·賽麟(中)、傑森斯坦森(右)


甚至,前途的先天條件要遠遠好過“蔚小理”。2018年前途汽車進入工信部發布的新增車輛生產企業名單,正式成為國內第六家獲得新建純電動乘用車“雙資質”的企業。然而,像蔚來、小鵬、理想等新勢力企業,早期都是要依靠主機廠代工、買資質,才能把一台車從概念推向量產。


既然做事靠譜,條件又優越,前途汽車這家公司到底是怎麼倒下的呢?原因眾説紛紜,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前途K50,這款車賣得並不好。有數據顯示,K50上市後一年半的時間內,累計銷量僅為131輛。


這其中,還有大量的車流入了車商和二手車市場。一位曾賣過前途K50的車商告訴虎嗅,當時他們賣給客户的都是全新的車,但不久後市面上就出現了拋售價格不過30多萬元的“準新車”,很明顯屬於“清倉銷售”。此後,這位車商沒有再接過前途K50的單子。


對於已經買車的車主而言,糟糕的售後也是極大的困擾。一位當時以70萬元落地價購買了前途K50的杭州車主告訴虎嗅:“一開始前途的售後態度都挺好,直到我的車子第一次發生刮擦,才意識到不方便。他們讓我開去蘇州的廠,且只有工作日可以修。”後來,當車子再出現情況時,前途汽車售後人員的態度開始變得散漫了。


“我網上查到過前途汽車要倒閉了,正在拖欠員工工資之類的新聞。就作為上班族,我也能理解公司不發工資員工就會心態不好,也就忍了。”這位杭州車主説道。由於售後和保養的流程太複雜,慢慢的她也就不再聯繫售後,大事小事都選擇自行解決。


“我就默認他們公司倒了,有啥狀況我寧願去翻車子説明書。他們也沒來找過我,就沒聯繫。”


但有趣的是,這麼一台賣完就絕版的車型,如今又開始重新上市售賣了。今年5月初,前途汽車線上發佈了前途K50的定製化方案:為用户提供一對一的定製化服務。該服務類似用户和專屬的設計師以及工程師團隊共同參與討論設計,實現車型產品的個性化選擇。


與之前不同的是,這次前途一口氣就賣掉了14台定製版車型,車主均為“清華系的投資人”。這一版本命名為“RT定製版”,意為ROUND-T(T輪投資)。並且,該車型在外觀和內飾方面大量採用“清華紫”配色。你可以理解為——陸羣的清華校友們,共同給前途投了一筆錢,陸羣給他們一人送了一台車。


當然,這14台車又將成為絕版車型。“清華紫光款是不對外售賣的,是前途為T輪融資清華系投資人專門定製的”。一位訂購了前途K50定製版車型的女士告訴虎嗅。


顯然,前途玩小眾的跑車還不過癮,如今又玩上了“高定”。


國產跑車,怎麼就不行?


對國產跑車抱有激情的,不止陸羣一人。


江蘇賽麟前董事長王曉麟就曾斷言,“市場已經發展到需要超跑的階段。中國要從第一大汽車市場向汽車強國轉變,產業結構上不能沒有超跑,賽麟的到來填補了這個空白,並在市場上開創一個新的品類。”恰巧,賽麟汽車還是前途汽車的“老鄉”,前者是江蘇南通的,後者是江蘇蘇州的。


可以説,這兩位難兄難弟,都在國產跑車歷史上留下了自己深刻的烙印。但賽麟鬧得更大,結局也更慘。最近在阿里拍賣平台上,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發佈了一則關於“江蘇S汽車公司”的拍賣信息——這意味着賽麟汽車的工廠被拍賣。


跑車這個品類,説大也大,説小也小。大是因為它涉及的車型多、種類多,下到33.90萬起的馬自達MX-5 RF硬頂敞篷跑車,上到半個億的布加迪Chiron,都能被稱之為“跑車”。而小就是因為,價格昂貴,受眾羣體和市場體量都很小。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國內廠家都愛嘗試的50-100萬元區間,就長期存在着幾位跑車暢銷車型。像保時捷718車系(起售價區間54.5-157.8萬),2021年在全球範圍內也才賣出了20,502輛。即便是按照保時捷在中國銷量佔比為全球總銷量的30%算,保時捷718在國內最多也就賣了6000多輛。


其實,國內的跑車市場與其他車型不同,並不是售價區間越低,銷量就越好。就拿保時捷自家來説,保時捷718雖然一年能賣6000多輛,但起售價比它貴了一倍的保時捷911車系(起售價區間127.8-248萬元),去年在中國竟然也賣了4002輛。這“兄弟倆”,直接霸佔了國內跑車銷量排行榜冠亞軍。



再比如,寶馬Z4、捷豹F-TYPE起售價在50萬元級別的跑車,銷量和影響力也並不及梅賽德斯·奔馳AMG GT和阿斯頓·馬丁DBX這類百萬級豪華/超豪華品牌的跑車、SUV車型。


對於跑車這一檔的中國消費者而言,車輛的售價、參數並不是其最主要的決策因素,更重要的還是跑車所帶來的“附加值”——品牌力。


還是拿保時捷718車系來説,雖然它入門級現在只配擁有2.0T的發動機,最大功率僅184kW,最大扭矩不過310N·m,百公里加速可能都跑不過比亞迪漢。但即使賣到50萬元以上,仍然會有大量的消費者趨之若鶩。道理很簡單,保時捷在跑車品類建立了足夠強大的品牌壁壘,正如保時捷創始人費迪南德·保時捷所言:“我們製造的最後一輛保時捷,仍然是跑車。”


再比如筆者的一位朋友,在不久前剛把他的BMW 5系換成了BMW Z4敞篷跑車,“當初也去看過保時捷718,但試駕完覺得中控太差、噪音大,最重要的是銷售態度比較差。然後就去看了Z4,感覺外觀內飾都不錯,而且價格便宜且銷售態度又好。最重要的是還有現車,因此最後就買了Z4。”但談及下一台車想換什麼車的時候,他的回答是:“一定換保時捷911”。



反觀前途汽車,除了其曾位於三里屯的那間門店,以及前途K50的售價之外,再也很難找到與高端、豪華沾上邊的元素。甚至於,賽麟汽車的品牌力方面都要強於前途。這個品牌不僅藉助《速度與激情》中出現過的超跑賽麟S7大做品牌營銷,同時還拉來賽麟品牌創始人史蒂夫·賽麟進行品牌背書。


國內跑車市場,用户中意的依舊是牌子貨。保時捷、奔馳、寶馬這些傳統豪華品牌,牢牢佔據着消費者的用户心智。即便是再便宜的入門級跑車,被嚴苛的排放要求“閹割”了一番之後,原本還剩那麼一點的動力優勢自然也喪失了。像斯巴魯BRZ今年1-3月交強險數為33輛,前兩個月銷量直接為0。而歷史上曾在全球實現超百萬台銷量的馬自達MX-5雙門敞篷小跑車,如今更是在國內絕跡。


國產跑車要真正打動這些用户,在品牌上已經沒有勝算了。大家能做的,無非是在動力層面上利用電動化的先天優勢換道超車。但顯然前途K50並沒有突出的性能表現。


用徒有其表來形容前途K50,毫不為過。雖然表面參數有4.6秒的百公里加速成績,但實際上,只有在電量超過80%的情況下激活Boost模式,才能輸出435匹馬力以及680牛米。如果只是普通模式下的375匹的馬力輸出與580牛米的峯值扭矩,説實話,根本不是Cayman S的對手。當然,還要考慮到前途K50只有380公里NEDC續航,很容易跑着跑着動力輸出就打折扣了。


而且,前途K50很難與跑車的“操控性”搭上邊。


本身由於電池包重,前途K50整備質量達到了1.9噸,然而像保時捷718車系基本會保持在1.3噸-1.4噸左右。此外,現在很多新能源車系都具備了前者沒有的主動底盤控制、扭矩分配等等的配置。顯然,靠硬朗的懸架和配重,前途無法挽救K50這台車的操控。


總之,最簡單的兩個用户需求並沒滿足:要範兒沒範兒,要性能沒性能。


電動跑車,還有未來嗎?


看過《機械公敵》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即便是在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實現電動化和自動化的未來,仍然會有像片中威爾·史密飾演的主角一樣的人,熱衷於享受跑車所帶來的速度與激情。



即便是從內燃機切換到電動,跑車對於加速、極速、動態表現等一系列的要求,並未改變。而唯一改變的就是技術的難點不同了,車企需要重新去逐一攻破。


首先説加速。電動車在百公里加速方面是有先天優勢,但頻繁加速會使電機過熱。


連續加速,就需要電機不斷地進行大功率輸出,這對電池和電機的冷卻是很大的挑戰。尤其是在電機高速運轉時,效率會從平時的90%左右逐漸降低到80%,甚至在達到最高車速時,只有不到70%。這剩下的30%,就會被轉化為熱能。如果對熱量控制不好的話,輕則會導致性能會下降,重則燒燬整個電機。


當然,各家廠商也都在試圖去解決過熱問題。比如像智己採用油冷電機,從電機源頭進行控温;也有像特斯拉,靠完善的熱管理系統來實現三電系統的温度控制。而跑車還有一點的好處就在於,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空氣動力學,利用風冷來散熱。


還是拿Rimac來説,這家公司在Nevera純電超跑上,對發動引擎罩的輪廓、支柱的形狀以及擴散器、分流器和散熱器進行一些空氣動力學方向的設計,通過進氣道和冷卻通道,為動力系統在低速時的冷卻效率提高30%,高速時提高7%。


再比如奔馳的EQXX,設計了一種冷卻板並安裝在車輛底部,以利用沿車輛底部流動的空氣。此時的重點是減少電機產生的熱量,從而提高效率,可行駛更遠達20公里。不過,這些配置能否真正提升電動跑車的賽道性能,還有待證明。


其次,是極速。


網上有一種説法:“電動車,100km/h以下誰都跑不過,100mkm/以上誰都跑不過”。稍加理解就知道,這句話是在嘲諷電動車在前段加速的“虎”、後段加速的“虛”。


一方面,前面所説過的,電機在接近極速時就要進行電子限速,來避免出現過熱的情況;另一方面,是因為電動車普遍採用單速變速箱,固定齒比,速度往上走,瓶頸往往卡在電機轉速。因為電機特性曲線的特點是,低中轉速區間電機可以輸出很大的扭矩。隨着轉速的上升,扭矩會逐漸減小,在突破臨界點一後扭矩會迅速衰減。


而為了解決極速問題,當初在推出Taycan之前,保時捷就與ZF採埃孚聯合開發了兩檔變速箱,核心是一個行星齒輪組和兩個離合器,用於處理轉速比率交換,齒輪傳動比很大,二檔傳動比大約是一檔的一半,換檔點發生在80km/h左右,優勢是提高加速能力和極速。


一談到變速箱,國產車企幾乎就只能退出羣聊了。要知道,到2020年國產的變速箱只佔到了市場份額的37.5%;佔主流的AT變速箱,也被德國ZF、日本愛信等外資企業所壟斷。


最後,就是動態表現。


許多人關注電動車,會侷限於加速表現,但忽略駕駛性的重要性。而整備質量過大的純電動汽車由於其較大的慣性質量,因此車身整體的響應性也基本會弱於同級別/同價位的燃油車型。


作為參考,純電的保時捷Taycan Turbo搭載了93.4kWh電池包,讓這款車型的整備質量達到了2.3噸,而79.2kWh電池包的Taycan也要2.1噸。再對比尺寸比它稍稍大出一點的同品牌燃油車——保時捷Panamera 2.9T,整備質量才1.89噸。


而無論是燃油車還是電動車,減重都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車身重量每降低10%,油耗可以減少6-8%,加速時間減少8%,排放量減少10%,制動距離減少5%。


對於跑車而言,輕量化更是一個永恆的課題。


在減重方面,前途確實花了一定的心思。比如前途K50號稱採用了全碳纖維車身,28個碳纖維複合材料零部件。而在電池包方面,前途的母公司長城華冠最早就創立一個全資子公司——華特電動,專為前途K50供電池包。比如在電池包的殼體上,前途就採用了複合材料來減重。


但這遠遠不夠。



前途k50的底盤結構


即便前途在車身輕量化上狠下功夫,但也難掩其底盤平台的糟糕佈局。從底盤的實拍圖片可以看出,電池模組的集成化做得並不好,整個車架的輕量化也並沒有多麼出色。


當然也要歸因於當時前途K50誕生時,部分技術條件不成熟。


比如今年現在被熱捧的CTC(電池底盤一體化)技術,就能幫助車企減輕電池模組之間的零部件數量,從而達到減重目的;再比如通用奧特能(Ultium)純電動平台通過無線BMS系統,也能夠減少90%的線束佈置;還有,從製造端進行創新的一體式壓鑄。


隨便挑幾個新技術,都能幫助前途的產品力更上一層樓。然而,着急進入資本市場的前途,卻選擇了新瓶裝舊酒,換換外觀內飾繼續賣車。


純電超跑Rimac Nevera


但話又説回來了,在國外已經跑出電動跑車賽道的新星。


克羅地亞電動超跑製造商Rimac,就是最好的例子。Rimac的Nevera車型,採用了碳纖維底盤結構、碳纖維車頂、碳纖維後副車架,甚至連動力電池組都採用碳纖維殼體。


藉助減重和空間佈局的優勢,Rimac Nevera裝進了120kWh的電池包容量,達到650km的NEDC續航里程。動力方面就更為極致,它在前後橋的位置,塞下了一套四電機系統(貌似是採用了Rivian類似的輪邊電機)。


同時在如此緊湊的底盤佈局裏,在前部塞進了一套單速變速箱,後部塞進了一套雙速變速箱,最終實現了1.85秒的百公加速,以及412公里/小時的最高速度。


Rimac Nevera


更可怕的是,Rimac在資本擴張和技術輸出這兩件事上,做得相當果斷。


資本方面,保時捷繼2018年入股Rimac公司之後,在2021年又增持至24%的股份。此外,保時捷的同門兄弟布加迪也在此前與Rimac成立合資公司。技術輸出方面,除了“保時捷爸爸”之外,Rimac還為法拉利、柯尼塞格、阿斯頓馬丁等超跑品牌,提供高性能的電池、電機、電控設計方案。


跑車這條賽道,或許壓根就沒有換道超車的機會。


寫在最後


跑車本身就是一個追求極致的細分品類,電動跑車必然也會是如此。這背後,對於工程研發能力的要求會更為極致,甚至諸如空氣動力學、輕量化等等研發能力,是基於經驗和積累而來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車企都熱衷於發佈純電動概念跑車,卻遲遲不願意量產的原因。比如,紅旗在法蘭克福車展上亮相紅旗S9、比亞迪就發佈過e-SEED GT、北汽極狐發佈過ARCFOX-7。


賽麟邁邁


這些品牌,無非都藉助跑車的概念,去拉高品牌調性,最後大家主要賣的還是更便宜的車型。如此一看,賽麟拿超跑賽麟S7給“老頭樂”賽麟邁邁做品牌背書,似乎又有那麼一點的符合國內實際情況。畢竟,能買得起“老頭樂”的是大多數,能買得起跑車的是少數。


只是前途汽車比較耿直,直接把跑車先量產了。但結果卻是錢燒沒了,後面的車也就沒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