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治下的危機:“戰爭責任人”的一次次背叛

  日前突然到訪基輔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奧斯汀果然沒“空手”。

  作為俄烏衝突爆發以來訪烏的最高級別美國官員,他們不僅又給烏克蘭帶去了3億多美元的軍事援助,還給了烏克蘭繼續打下去的“進一步支持”。

  奧斯汀的表態不是一般的直接:“美國希望看到一個被削弱的俄羅斯。” 

  

美國治下的危機:“戰爭責任人”的一次次背叛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截圖(圖中從左到右依次為奧斯汀、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布林肯)

  在英國廣播公司(BBC)外交記者蘭代爾看來,就美國防長這個身份而言,奧斯汀的言論顯得“異常強烈”,因為幫助烏克蘭抵抗俄羅斯是一回事,而説出“削弱俄羅斯”這樣的話則是另一回事。

  

美國治下的危機:“戰爭責任人”的一次次背叛

  BBC報道截圖

  蘭代爾的言外之意似乎是:美國對自己與尋求和平無關的真正意圖表露得過於直白了。

  而這個意圖,其實從美國操縱北約東擴的那天就開始了……

  北約東擴:背叛的開始

  當地時間25日,也就是奧斯汀語出驚人的同一天,美歐多家媒體報道稱,瑞典和芬蘭兩國政府已達成協議,同意在5月中旬同時提交加入北約的申請。

  作為歐洲傳統中立國,芬蘭和瑞典長期奉行軍事不結盟政策。冷戰結束後,北約多次拉攏兩國入夥都沒有結果。然而此次俄烏衝突爆發後,兩國立場卻出現了明顯轉變。

  

美國治下的危機:“戰爭責任人”的一次次背叛

  彭博社的一篇文章稱,若瑞芬兩國加入北約,波羅的海將變為“北約內湖”。(圖自彭博社網站)

  美西方媒體普遍傾向於把這一轉變歸因於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冷戰結束前夕,正是美國通過“北約不東擴”的虛假承諾,讓蘇聯放鬆了戒心,並最終達到了讓華約解散、蘇聯解體的目的。

  

美國治下的危機:“戰爭責任人”的一次次背叛

  美國國務院備忘錄顯示,為騙取蘇聯同意兩德統一以及不干涉東歐“變革”,1990年,時任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向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明確承諾,北約“若能在統一後的德國保持駐軍,將“不會向東擴張一英寸”。

  然而等到冷戰真的結束,美國卻出於繼續遏制蘇聯主要繼承者俄羅斯和主導歐洲戰略的需要,執意讓作為冷戰遺產的北約存活了下來,並開始努力推動原屬華約的中東歐國家投入北約懷抱。

  印度《歐亞時報》就此評論指出,自1991年以來,俄羅斯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之間達成的關於軍備控制和建立信任措施的所有重要協議和諒解,“都不是由莫斯科、而是由華盛頓打破的”。

  

美國治下的危機:“戰爭責任人”的一次次背叛

  

美國治下的危機:“戰爭責任人”的一次次背叛
 

  

美國治下的危機:“戰爭責任人”的一次次背叛

  印度《歐亞時報》的文章指出,1991年以來美國對俄羅斯的持續背叛和背後捅刀,可能是俄烏爆發衝突的導火索。這篇文章説,目前可獲得的解密文件清楚表明,從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貝克到美國總統老布什、西德總理科爾、法國總統密特朗、英國首相撒切爾和梅傑等人,都曾向蘇聯領導人做出過“北約不東擴”的安全保證。

  1998年5月,美國國會參議院正式批准北約東擴計劃,在事實上撕毀了當初與蘇聯達成的“君子協定”。

  當時,94歲的美國“遏制戰略之父”喬治·凱南曾在《紐約時報》撰文警告稱,北約向東擴張“將是美國在整個後冷戰時代政策中最致命的錯誤”,併成為“新冷戰”的開端,驅使俄羅斯外交政策“走向我們不想要的方向”。

  

美國治下的危機:“戰爭責任人”的一次次背叛

  

美國治下的危機:“戰爭責任人”的一次次背叛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然而,凱南的警告被美國政客當成了耳邊風。

  自1999年起,美國主導北約先後經過五輪東擴,使成員國從16個發展到30個,將北約東部邊界向莫斯科方向推進了上千公里,最終對俄羅斯形成“兵臨城下”的戰略包圍和擠壓態勢,將俄羅斯逼入了牆角。

  

美國治下的危機:“戰爭責任人”的一次次背叛

  北約東擴示意圖(圖自德國之聲網站)

  美式安全觀:背叛的延續

  20多年來,美國及其主導的北約以“切香腸”的方式把對俄羅斯的圍逼變成既定事實,同時卻對俄羅斯的正當安全關切置若罔聞。

  俄羅斯最看重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則是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原則,曾被寫入1975年《赫爾辛基最後議定書》序言及之後的多個國際重要文件。

  根據這一原則,任何一方的安全都不能成為確保另一方安全的代價。

  

  1975年《赫爾辛基最後議定書》序言中的相關表述

  冷戰結束後,俄羅斯曾希望北約隨着華約一同解散,讓歐安組織取代北約和華約,發揮維繫歐洲整體安全的作用。

  但這顯然與美國的“歐洲安全觀”不符。

  

美國治下的危機:“戰爭責任人”的一次次背叛

  

美國治下的危機:“戰爭責任人”的一次次背叛

  德國之聲網站:蘇聯以幾乎前所未有的相對和平的方式完成了解體,但它沒有因此得到任何讚譽。雖然蘇聯解體後美俄之間有過一系列高層會議和談判,但這些討論都沒能成為官方政策,美西方所謂的承諾也沒能成為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認真努力讓俄羅斯人加入我們”。

  實際上,早在2002年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和英國首相布萊爾等人不顧俄羅斯反對,執意邀請原屬蘇聯的波羅的海三國加入北約時,俄總統普京就開始將此視為美西方繼首輪東擴後的“更嚴重背叛”。

  而在烏克蘭成為北約下一個拉攏目標時,俄羅斯被進一步驚醒了。

  《洛杉磯進步通訊》的一篇文章回顧了美國現政府上台後,如何一步步在烏克蘭問題上將俄羅斯逼向了絕境。

  

美國治下的危機:“戰爭責任人”的一次次背叛

  文章指出,2020年贏得總統選舉的拜登重新開始了對俄羅斯的施壓,不僅拒絕承諾烏克蘭不會成為北約成員國,而且深化了美國與烏克蘭的政治軍事合作。

  在此形勢下,俄羅斯去年開始密集同美國和北約進行安全對話,並提出旨在明確“安全不可分割”原則的《安全保障條約》草案,其中特別突出了北約不得接納烏克蘭這條“紅線”。

  

美國治下的危機:“戰爭責任人”的一次次背叛

  俄羅斯衞星網報道截圖

  然而,這份條約草案遭到了美國和北約的無視。在俄方安全關切遲遲得不到積極回應的情況下,俄烏衝突已經不可避免。

  值得注意的是,衝突爆發以來,俄烏雙方已進行多輪和談,烏方一度表達了願意放棄加入北約、尋求非軍事化和中立地位的積極態度。

  但日前,烏克蘭最高拉達主席斯特凡丘克突然表示,烏方不會改變憲法中關於該國打算加入北約的現有條款。

  

美國治下的危機:“戰爭責任人”的一次次背叛

  斯特凡丘克強調,修改烏克蘭憲法現在不是、也永遠不會是目的。但就在上月,他在電視採訪中還曾表示,不排除可能就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意向對該國憲法進行修正。

  是什麼讓烏克蘭的態度突然逆轉?

  很簡單,不斷出錢出槍、想讓烏克蘭“流盡最後一滴血”的美國和北約並不想看到衝突太快結束,併為此一直左右着烏方的和談基調。這也使得國際社會促談止戰的努力變得難上加難。

  正如美國最後一任駐蘇聯大使馬特洛克撰文所説,“我們今天正面臨一場原可避免的危機。這是一場可被預測、也的確曾被預測、卻又被蓄意促成的危機”。

  

美國治下的危機:“戰爭責任人”的一次次背叛

  “負責任的治國之道”(Responsible Statecraft)網站截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61 字。

轉載請註明: 美國治下的危機:“戰爭責任人”的一次次背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