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27日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
白皮書説,氣候變化是全人類的共同挑戰。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克服自身經濟、社會等方面困難,實施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戰略、措施和行動,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應對氣候變化取得了積極成效。
白皮書介紹,中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不斷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力度,強化自主貢獻目標,加快構建碳達峯碳中和“1+N”政策體系。堅定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實施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積極探索低碳發展新模式。加大温室氣體排放控制力度,有效控制重點工業行業温室氣體排放,推動城鄉建設和建築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體系,持續提升生態碳匯能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持續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建立温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機制。推進和實施適應氣候變化重大戰略,持續提升應對氣候變化支撐水平。
白皮書説,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發生歷史性變化。經濟發展與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凸顯,綠色已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底色,在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碳排放強度顯著下降。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取得顯著成效,非化石能源快速發展,能耗強度顯著降低,能源消費結構向清潔低碳加速轉化。持續推動產業綠色低碳化和綠色低碳產業化。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明顯提高。綠色低碳生活成為新風尚。
白皮書指出,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面對全球氣候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難,國際社會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動,勇於擔當,勠力同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白皮書最後説,中國將腳踏實地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強化温室氣體排放控制,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水平,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努力和貢獻,讓人類生活的地球家園更加美好。
國務院新聞辦27日發表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發生歷史性變化,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白皮書指出,中國在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碳排放強度顯著下降。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18.8%,超額完成“十三五”約束性目標,比2005年下降48.4%,超額完成了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標,累計少排放二氧化碳約58億噸,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白皮書介紹,中國的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取得顯著成效。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15.9%,比2005年大幅提升了8.5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規模佔總裝機的比重達到44.7%,其中光伏和風電裝機容量較2005年分別增加了3000多倍和200多倍。
中國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初步核算,2011年至2020年中國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8.7%。“十三五”期間,中國以年均2.8%的能源消費量增長支撐了年均5.7%的經濟增長,節約能源佔同時期全球節能量的一半左右。
同時,能源消費結構向清潔低碳加速轉化。煤炭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2020年的56.8%。
白皮書説,中國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產和銷售規模連續6年位居全球第一,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大新增光伏市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位居全球第一。
白皮書指出,中國持續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是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成為全球“增綠”的主力軍。同時,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為社會新風尚。
國務院新聞辦27日發表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介紹,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正式啓動,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白皮書指出,碳市場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碳減排關係提供了有效途徑。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温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大制度創新,也是落實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峯目標與碳中和願景的重要政策工具。
白皮書介紹,2011年10月,碳排放權交易地方試點工作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深圳7個省、市啓動。截至2021年9月30日,7個試點碳市場累計配額成交量4.9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約119.78億元。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正式啓動。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約1765萬噸,累計成交金額約8.01億元,市場運行總體平穩有序。
白皮書説,中國還建立温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機制,有效促進了能源結構優化和生態保護補償。(高敬)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