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灣區】解碼橫琴新使命:四大產業策應澳門經濟適度多元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頂層設計終於靴子落地。
9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公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下稱《總體方案》),明確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四大戰略定位: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新平台、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空間、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範、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高地,並制定了2024年、2029年、2035年“三步走”目標。
《總體方案》突破性地提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要構建與澳門一體化高水平開放的新體系,重點是實施“分線管理”模式,以及要健全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體制,包括建立合作區收益共享機制等。
受訪專家認為,未來橫琴在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四區疊加”利好政策下,將形成一個“價值窪地”,集聚各類高端創新要素。
“點題”四大類新產業
自開發之初,橫琴就被賦予了促進澳門產業多元發展的使命,此番升級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這一使命不僅不變,而且更為突出。
針對橫琴“實體經濟發展還不充分,服務澳門特徵還不夠明顯,與澳門一體化發展有待加強,促進澳門產業多元發展任重道遠”的客觀現實,《總體方案》將“發展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新產業”擺在了突出的位置,並明確要大力發展四大類“新產業”: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產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產業、現代金融產業。
此前,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也明確,重點突出粵澳合作共建橫琴,支持澳門發展中醫藥研發製造、特色金融、高新技術和會展商貿等產業。
前後對比來看,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未來要重點發展的產業,與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對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而提出的產業方向基本一致,但進一步細化明確。
《總體方案》具體提出,合作區要佈局建設一批發展急需的科技基礎設施,大力發展集成電路、電子元器件、新材料、新能源、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生物醫藥產業。加快構建特色芯片設計、測試和檢測的微電子產業鏈。建設人工智能協同創新生態。
澳門理工學院公共行政學教授婁勝華認為,實際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未來重點發展的四大產業,也是目前澳門提出的未來產業多元化發展方向,不僅符合澳門發展實際,同時高度呼應澳門現有產業基礎和創新優勢,並與大灣區其他地區產業實現一定程度錯位發展。
“澳門的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經涵蓋中醫藥、集成電路、物聯網等產業。文旅會展商貿產業實際上由澳門博彩業延伸出來,與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一致。而特色金融產業,實際上是與大灣區其他地區包括深圳、香港的金融產業錯位發展。”婁勝華進一步説。
“價值窪地”兼具集聚與輻射效應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一個重大突破是實施“分線管理”模式,其中橫琴與澳門特別行政區之間設為“一線”,橫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境內其他地區(簡稱“內地”)之間設為“二線”。同時,《總體方案》進一步明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要構建與澳門一體化高水平開放的新體系,其中被擺在首位的是實施貨物“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管理模式。
“一線”放開方面,《總體方案》提出,將研究調整橫琴不予免(保)税貨物清單政策,除國家法律、行政法規明確規定不予免(保)税的貨物及物品外,其他貨物及物品免(保)税進入;“二線”管住方面,《總體方案》提出,對合作區內企業生產的不含進口料件或者含進口料件在合作區加工增值達到或超過30%的貨物,經“二線”進入內地免徵進口關税。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陳廣漢認為,中央提出的“分線管理”模式,目的在於激活人流、財流、物流在橫琴的自由流動,通過類似“自由港”的環境,不僅能為高附加值的產業發展提供一個低成本窪地,還能吸引足夠多的人、財、物與信息在此高度聚合。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部長王福強認為,這種體系設計是在“一國”框架下進行不同關税區空間調整的重大嘗試。藉此,橫琴將可以形成更趨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採用更具競爭力的税制、吸引更多國際化人才,更加高效便利地集聚各種創新要素。
例如,《總體方案》明確,合作區要建立高度便利的市場準入制度,包括實施市場準入承諾即入制,嚴格落實“非禁即入”,在“管得住”前提下,對具有強制性標準的領域,原則上取消許可和審批,建立健全備案制度。此外,將制定出台合作區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以及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建立與澳門銜接、國際接軌的監管標準和規範制度等。
極簡審批、備案制度、負面清單等一系列創新制度,勢必將極大地激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不僅如此,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還將發揮輻射帶動作用。陳廣漢認為,橫琴只是一個平台載體,其輻射作用遠不止一島。橫琴一旦發展有了規模,特別是高端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成長後,輻射作用將進一步擴大,不僅是經濟體量上的撬動,更是發展方式上的升級,澳珠極點將依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引領帶動珠江西岸、粵港澳大灣區進入發展快車道。
(作者單位: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 作者: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