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AI(人工智能)的發展
如今連視頻都不能信了
分分鐘給你換張臉!
這已經不是PS修圖
而是被稱作黑科技的AI換臉!
近年來
不少“換臉”應用走紅網絡
這些應用給大家帶來
有趣體驗的同時
已經成為不法分子
從中牟利的重要手段
社會風險大
一些電商平台以0.5元每份的價格出售匹配了身份信息的人臉數據。業內人士表示,一旦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將照片進行活化,就可以做出模擬真人的點頭、搖頭、眨眼、説話等行為,極易被用作辦理網貸或實施精準詐騙。
案件攀升快
近年來,人臉、指紋等個人生物特徵信息已經成為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等信息之外,過度搜集公民信息案件中的重災區。由於生物特徵信息與個人財產、人格權益之間的聯繫日趨緊密,信息一旦丟失或失控,將給信息所有者造成巨大且難以挽回的損失。
中國消費者協會曾發佈的《100款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報告》顯示,測評的100款App中,有10款App涉嫌過度收集個人生物特徵信息。
擰緊安全閥
據北京互聯網法院統計,在涉網侵害肖像權案件判決中,每案原告訴請損害賠償金額均值近30萬元,但是每案實際判決支持損害賠償金額均值不足5萬元。導致較大差距主要原因有:權利人對其知名度舉證不足;權利人對其實際損失和侵權行為人獲得利益舉證不足。
現如今
我們手機裏
存在着各種各樣的軟件
點外賣、聊天、查資料、聽歌……
簡直無所不能
有些APP
整天跑來刷存在感
↓↓↓
私自收集個人信息
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
不給權限不讓用
向用户使用定向推送
過度索取權限
小編在這裏提醒大家
個人身份信息
它關乎個人安全的方方面面
值得所有人警惕
來源 | 綜合網絡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黃石廣播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