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解放軍士兵一人才帶150發子彈?夠用嗎?只有新兵才不夠用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綜合

某種程度,可以説是軍事領域的需求促進了科技的進步與發展,新興科技可以説是未來軍事發展的風向標,因此政府會從軍事實用的角度來應用這些最新技術。人類在這樣的發展選擇下,促成了一個局面,武器開始更新迭代,變得越來越好,威力也越來越誇張。軍隊的最小單位是士兵,而士兵操作的武器中,最基礎的武器是槍械,槍械的性能出色,意味着軍隊的作戰效率也在提高。一把槍的好壞,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一是這把槍的口徑大小,第二是子彈可以以多快的速度發射出去,有句俗語説,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槍械上,説的就是射速的提高。
不過射速的提升會帶來消耗量的劇增,而這意味着一個問題,如果士兵攜帶的子彈比敵人更快耗盡,就給了對手可乘之機。隨着武器的精進,戰鬥規模也將繼續擴大,效率無可避免的成為制勝的關鍵,而士兵的效率取決於子彈的數量、質量及重量為此各國都想解決這個問題,但至今還沒有什麼有效的辦法。
很多人應該都知道,無論一場戰爭發生於哪一個年代,在戰場中消耗得最快的物資一般也是一場戰爭最重要的物資,而這個物資就是子彈,子彈是戰爭中的必需品,是萬萬不能少的。但是在近些年的抗日神劇中,我們可以發現有不少這樣的情節,在戰鬥過程中有士兵拿着機槍就是一頓輸出,或者僅靠步槍就可以打得敵人落花流水,一槍接着一槍甚至還不需要換子彈或者從頭到尾只換一次子彈就可以堅持撐過整場戰鬥,你認為這種事情是真實存在的嗎?實際上在真實的戰場上這樣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無論在哪一時期,在軍隊內部對於子彈攜帶都有着異常嚴格的規定,對於一場戰爭來説,士兵可以攜帶的子彈數量對於他的生死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它還可以成功一場戰爭勝利的關鍵。
眾所周知,我國的銅資源難以滿足軍隊對銅的需求,在抗日戰爭的戰場上,對於八路軍來説,不僅是大炮,就連機關槍都十分少有。除了火炮、機槍,在抗日戰場上,八路軍的子彈也十分珍貴,因為中國的輕重工業發展十分不平衡,重工業基礎薄弱,在工業技術水平上就被日本甩了一大截,戰前每名日本士兵可以被分發120發子彈,而中國抗日軍隊中的精鋭勢力,以國軍的中央軍為例,他們的士兵也只被分發到30發子彈,三發子彈是八路軍遊擊部隊戰前的常規配置,多的時候每名戰士可以領到五顆子彈,三五發子彈被打完後,八路軍可用的武器主要就是刺刀了。
很多人都知道,從有了自動武器後,世界各國生產的自動步槍能容量子彈的上限基本上都是30發,士兵在進入戰場之前都會攜帶幾個彈匣,雖然我國給每一位解放軍安排的都是150發子彈,但是如果自動步槍是主要的進攻武器時,很快就能把這150發子彈給消耗了,所以在實戰中子彈到底夠不夠打?
其實只有新兵才會覺得150顆子彈遠遠不夠,因為新兵沒有經驗,往往不知道在什麼時候開槍是最好的,只要一看到敵人出現,就拿着機槍掃射,子彈當然就不夠用啦。但是經常作戰的老兵就完全不同,首先他們不會東打幾槍,西打幾槍,這樣不但會讓子彈迅速打完,而且不利於自己隱蔽,因此老兵都是瞄準了再打,亦或是幾槍連發,威懾住敵軍,150發子彈是足夠的。
人盡皆知,美軍的後勤補給一直以來非常優秀的,甚至排名第一,在進行戰爭時,美軍的一大優勢就是超強的後勤補給能力,即使是一場普通的戰役,美軍的作戰方式往往不會進行技戰術的討論,而是實行直接的炮火覆蓋,隨後才對敵方進行攻擊,只要聽到有同伴的聲音傳遞過來, 手榴彈、步兵炮就進行了新一輪的轟炸,最後子彈也似乎流水一般,嘩嘩地往外流,結束之後便請求空中支援,由於美軍戰機獲得制空權,所以具有很好的優勢將物資送到美軍手中。但是我國軍隊就不同了,對於彈藥的攜帶都是竭盡全力攜帶,當特殊情況不能進行補給時,飢腸轆轆地進行作戰也只能堅持幾天,但子彈的缺失必定會讓敵人直接佔領陣地,失敗在所難免。
我們現在的任務就是維護和平,維護國家的繁榮富強,加入生活在戰亂的時代軍隊會攜帶特別多的子彈,畢竟一枚子彈就你那個決定究竟是你死還是我亡,假設回到戰場上,我軍戰士攜帶的子彈數量應該是敵軍 好幾倍,因此美國對我軍這個方面還是非常認可的。實際上攜帶大量子彈也是無奈之舉,那時美軍有飛機、大炮、坦克,而我們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大型武器,在兩軍交戰中沒有火力優勢,所以在與越軍交戰的時候,解放軍除了隨時攜帶大規模的子彈數量之外,每個戰鬥單位都必須帶上衝鋒槍、手榴彈等,甚至還有帶火焰噴射器的作戰小組,上述都是我軍作戰必帶物品。
要不要超重負荷其實是由戰鬥實際情況決定的,部隊準備上戰場時究竟得帶多少彈藥,多少物資其實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帶的越多越好,很多情況下還會造成不好的效果。因為任務內容不一樣,要持續作戰的時間有差距的原因,不同的戰鬥都會攜帶不同數量的子彈,好比你擔任保持壓制力,輸出強大火力的重機槍手,就算是500發子彈用光也就是一會兒的事情,通常來講副機槍手也會帶大數量的子彈供應重機槍手,但你倘若是一名突擊手,過多的子彈就不是那麼有用了,比如500發就不行,會降低行進的機動性。
在處於現代化的戰爭中,可以通過觀察一個士兵的武裝配備對其國家的軍事實力進行一定的預估。美國的一個陸軍除了擁有單兵武器外,還有三防衣、防彈背心,以及專門針對單兵研發的望遠鏡,夜視儀等,除了以上配備外,還需要穿一個吊帶式攜行具,用於定位的gps、掌上電腦;用於偵測的偵察設備、生化武器檢測儀;用於醫療的醫療急救包等,一個士兵所攜帶的裝備量太多了。為了讓士兵更夠更好的承受這些東西的負載,美軍又再次運用高新技術將單兵外骨骼裝甲研製了出來,它不僅可以承擔負重,還能具有輔助作戰的功能,可見美國為了發展軍事投入了多少金錢。
科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為戰爭而服務,士兵在素質方面以及戰術方面的提高,早已不是子彈之間的差異,不是誰的火力更具破壞性,誰就是贏家。那種突然獲得很多子彈,獲得更多物資就能從劣勢馬上轉為優勢的可能性已經非常小了,而且現在中美俄三大國家都在積極開展單兵外骨骼系統的研究,以期未來的單兵能夠更加的科技化,能夠幫助士兵在戰場上發揮更大的效力,機器能夠做的事情就不要用人力卻解決,假設未來單兵外骨骼在軍隊普及,那麼未來的戰爭模式將會完全不同,因為每一具外骨骼都是軍隊的火力集中出點。但是這個東西還沒有問世前,攜帶大量子彈的時候還是需要多花時間考慮。
眾所周知,科學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除中國之外,其他國家也在彈藥研發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子彈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顯得很珍貴,而且在現代戰爭中,子彈早就不是戰場上的重要角色了。現代戰爭實際上就是各國軍事科技實力的比拼,以及沒有硝煙的經濟戰。並且隨着自身帶有動力系統的精確制導炸彈被成功研發,功能各異的導彈的出現,像導彈一類能被廣泛使用,破壞力更強的武器,和敵人隔着很遠的距離都能對其進行殲滅。就算單兵的作戰能力十分突出,但放到整個現代戰爭中他也只是單兵,今天的戰場大環境下,也只有在某些需要射擊武器進行作戰的任務中,才有這一類基礎武器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