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洱海又見海菜花
新華社昆明6月9日電(記者趙珮然、丁怡全、江文耀)蒼洱湖光色,點點海菜花。在雲南大理洱海,一度難覓蹤跡、被譽為“水質試金石”的海菜花如今又回來了。
海菜花並非生於海中,而是長於雲貴高原的淡水湖裏,為我國特有種。海菜花白花黃蕊,形象清奇脱俗,對水環境的要求頗高,水清則花盛,水污則花敗。生態學家指出,海菜花可作為監測淡水湖泊污染的指示植物。
20世紀80年代起,隨着流域內人口不斷增長、旅遊業飛速發展,污染負荷快速增加,雲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洱海經歷了從貧營養湖泊向中營養湖泊再到富營養湖泊的演變。42歲的葭蓬村村民王豐,祖祖輩輩生活在洱海畔。他説,海菜莖葉可食,甜糯清香的“海菜芋頭湯”是白族人家的夏日佳餚。
海菜花在洱海水面成長、漂浮,作為沉水植物,盛放時浮於水上隨波盪漾,受粉後沉入水底。“大理海子無根草,不飄不落不生根”,白族民歌中以海菜隱喻漂泊人生,可就在六七年以前,由於洱海入湖污染物不斷增長,洱海水質變差,盪漾在洱海湖面的海菜花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洱海藍藻。
王豐説,洱海里見不到,他就在家裏小院的池塘裏種了幾株海菜花。“家裏老人在洱海邊生活了一輩子,見不着海菜花不習慣。”
研究洱海多年的上海交大雲南(大理)研究院副院長王欣澤介紹,海菜花生長需要透明的水體和優良的水質,富營養化導致水中藻類瘋長,擠佔了海菜花的生存空間,渾濁的水體環境和水質富營養化都會限制海菜花的生存。
為留住“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2016年底,雲南省開啓洱海保護治理搶救模式,開展村鎮“兩污”治理、流域“兩違”整治、農業面源污染減量等洱海保護治理工作。
目前,大理全面完成了洱海周邊1806户生態搬遷户的房屋拆除,環湖生態廊道和湖濱緩衝帶加緊建設。2019年洱海全湖水質繼2018年後再次實現7個月Ⅱ類,主要水質指標變化趨勢總體向好。2020年1月至4月,洱海水質保持Ⅱ類。
隨着水質向好,2018年海菜花又星星點點地出現在了洱海上。如今,連片的海菜花散落在葭蓬村旁的近岸水域,隨波盪漾、燦若繁星。“海菜花雖然沒有根,但我們都希望它能永遠開在洱海上。”王豐每天散步到岸邊生態廊道,都會去看看水裏的海菜花,時不時給好奇的遊客講講洱海又見海菜花的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