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踩在心上的黃泥路

由 費玉榮 發佈於 綜合

幽深的峽谷之中,升騰着神鬼莫測的氤氲山氣,如一副神奇的輕紗帷幔,精緻而婉約地繪成了一副山水畫卷。山腰盤旋的那條曲折險峻的山路,如縷縷飄帶纏繞在綠水青山之中。這條山路很窄只能容得下一輛小汽車,靠着山壁,另一邊則是懸崖,若前方會車需要倒車讓道。一條三個小時車程後,在山腳下隱隱約約露出一些富有特色的土瓦房和樓房------這裏是金秀瑤族自治縣六巷鄉大凳村。地處金秀聖堂山南門腳下,村落人口不多,大概二十户人家,都屬於瑤族花籃瑤支系。

一下車我被這裏的美景給吸引住,似乎誤入了桃花源,還沉醉於山水中的我被幾個老鄉叫住,他們熱情地邀請我們到家中做客,他們拿出了瑤酒和家中最好的魚肉招待我們。我從和村民的交談中瞭解到原來這是花籃瑤的古村落,他們給我講起了這條山路和他們的故事:“這條山路是17年才完全通路的,在那之前這裏都是黃泥路,也沒有車子進來,我們要去鎮上買一些生活用品和糧食,如果家裏沒有摩托車,需要前一天的凌晨背上乾糧出發,第二天中午才能走到,第三天才能回到家裏。有時候下大雨,泥路很難走還要過河,揹回來的大米都被泡濕了,只好等天晴再曬。”

看到老阿婆從眼神中透露出無奈,我的心好像“咯噔”一下。“這個山路是我們一點點揹着石頭用手鋪出來的,沒有機子和車子”,聽到這我鼻子有些酸了。我在山的另一頭過着豐衣足食的日子,因為自己買不到好看的衣服,吃不到想吃的零食慪氣。卻沒有想到在山的另一頭,有一羣人每天為糧食不夠、交通不便苦惱,為了讓村裏過上好日子在山腰上在用雙手一點點修鑿山路。

老阿婆的一番話,讓我想起了老家的那條黃泥路,通往奶奶住的村寨也有過這樣一條路,山裏雨水多,加上自己修的泥路沒有排水溝,雨水在泥坑裏沒有辦法排出去,上一場雨後路還沒幹下一場又來了。步行很不容易,有時候一隻腳懸在空中許久也找不到下一步要落腳的地方。儘管道路崎嶇,很多村民有了摩托車也就輕鬆多了。這條泥路也訓練出了一個個“摩托女司機”,為了方面幹農活,許多山裏的婦人憑藉自己的堅持和毅力,甚至連自行車都不會,也學會了摩托。發大水的時候,摩托車過不了橋,村民們只能互相攙扶,踩着這黃泥路一步一腳印。也就是村民們的互相扶持,才走過了那一段最艱難的時光。

人們的生活好了起來,人們不再為吃飽穿暖發愁,但很多人住着樓房,坐着汽車,吃着西餐的時候還在處處抱怨生活的不公,抱怨努力沒有用。也有少數人想要不勞而獲,在商場、高級餐廳肆意揮霍。每次當長輩教育我説起曾經的艱辛,我就會不耐煩地説時代不一樣追求不一樣,每一代都有自己的壓力。但是這一次下鄉之後,我的態度和觀念都有很大改變:我們能夠放任能夠揮霍,是因為老一輩用汗血為我們創造了條件,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當你在抱怨的時候可能在世界的另一頭或者就在你的身邊,有一些人還在朝你生活的方向一點點努力。我們在享受的同時,不要忘記老一輩走過的“黃泥路”,學會感恩,學會知足,才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看着這條水泥路,心裏有説不出的滋味。越來越多瑤寨像大登村一樣鋪上水泥路,山裏人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來,但是可能對於他們來説那條泥濘的山路,有着特殊的感情,像是抱怨父母嘮叨又愛在心頭的感情,這條路記錄着有趕集辦喜事的喜悦,有下雨滑倒的哀怨,還有父老鄉親的味道,這些是一輩子也忘不了烙印。(通訊員 羅雪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