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雖不同 本色永不改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要走最難的路,登最高的塔,把軍人的精氣神帶到工作崗位上,時刻胸懷責任與擔當。”在南方電網公司貴州興義供電局工作23年的退役軍人龍福剛説。

龍福剛從業23年來,憑藉堅韌和執着,從“門外漢”成為技術專家,帶領班員開展了500餘次高壓輸電線路帶電檢修,巡維路程超30萬公里,連續8000余天帶電作業“零差錯”“零事故”。

千千萬萬像龍福剛一樣的退役軍人永葆軍人本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乘風破浪、揚帆遠航。他們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時代,在各行各業各條戰線上作出了突出貢獻。

不忘初心

堅守本色

“社會主義是我們的共同理想,黨是撫育我們成長的母親……”在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裏,該院老戰士宣講團成員塗伯毅鏗鏘有力、聲情並茂的朗誦,讓聽眾感到震撼。

近70年來,該院傷殘軍人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力所能及為祖國建設作貢獻,義務做革命傳統教育報告近萬場,受眾達300餘萬人次,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反響。時至今日,仍有平均年齡近85歲的11名老戰士堅守在宣講一線,詮釋了退役軍人的責任和擔當。

大批退役軍人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堅守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有一個塔吉克族家庭,四代人用青春和熱血堅守着家族第一代護邊員“子孫後代要用生命來守護祖國的邊境線”的使命。

2008年,龍吉克選擇以自主擇業的方式退出現役。“當時我可以去其他城市,但我選擇回到家鄉。”龍吉克説,他要像父親、大伯那樣,成為一名護邊員,帶領兒子守護帕米爾高原的邊防線。

該縣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地形複雜。龍吉克結合自己在部隊多年的訓練經驗和護邊員工作特點,對護邊員進行義務培訓。“巡邏時,龍吉克對沿線地形地貌、天氣情況等進行現場判斷和講解,讓我們很快就能熟悉掌握情況。”一位護邊員介紹。

不忘初心、堅守本色,是成千上萬退役軍人共同的選擇。

位於萬山羣島的廣東珠海淇澳—擔杆島自然保護區人跡罕至,除了礁石和樹木,島上生活最多的就是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獼猴,還有珍貴觀賞性植物羅漢松。

1989年,退役軍人劉清偉來到擔杆島,成為獼猴保護區的護林員,一干就是32年。劉清偉主要任務是通過巡邏防止羅漢松被人盜挖,同時為獼猴繁衍生息營造良好的環境。32年來,在劉清偉和隊員們的不懈努力下,擔杆島的獼猴數量從不足300只增加到2000餘隻。

不懈奮鬥

攻堅克難

“農業技術是一門科學,容不得半點馬虎。”這句話,安徽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埇橋綜合實驗站站長王敏常掛在嘴邊。

1995年,王敏退役後,被分配到當時的埇橋區農機局任農機技術員。面對從未涉足的農業技術,骨子裏不服輸的王敏,發揚軍人敢啃“硬骨頭”的精神,撲下身子,潛心鑽研農業和農機知識,向書本學、向農民學、向農機專家學。

經過努力,王敏負責的技術推廣站成為擁有自主產權的試驗基地和能夠獨立完成各類農機化技術試驗示範的全省優秀基層站所,王敏如今已經成為一名農機農藝技術專家。

在不同崗位上,退役軍人永葆本色、攻堅克難,展現了奮勇爭先的風采。

“公安局的基層一線,我們女民警一樣幹得了、幹得好!”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潞源派出所政委於文靜,轉業以來以強烈的責任擔當和過硬的工作作風,為羣眾的平安保駕護航。

軍營生活,磨鍊了於文靜的意志,培育了她迎難而上的精神。用她的話説,“軍旅生活在我身上打下了一輩子的烙印。”出任白廟北站派出所政委期間,她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無論是日常車輛人員安全檢查工作,還是攔截抓捕嫌疑人的危急關頭,她總是衝在最前面。

廣大退役軍人正以自信的態度和飽滿的熱情,全力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火熱實踐,讓軍人的精神、軍人的品格、軍人的本色在各個崗位熠熠生輝。

“參苗最怕澇,今年雨水多,耽誤不得。”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張家產鎮口子李村,一場大雨剛過,張家產鎮西洋參產業協會會長王文水換上一身迷彩服,上山去看地裏的西洋參。為了發展西洋參產業,他曾被蛇咬過、摔斷過肋骨,但從未打過退堂鼓。

1979年,他退役後立志:“就留在村裏,頭拱地也要讓村子變個樣!”40多年來,他在文登區率先試種西洋參,用4年時間研究西洋參土壤改良方法,推廣西洋參農田栽培技術,帶動當地農民種植西洋參6萬多畝,幫助3000餘户家庭種參致富,帶動10萬多人就業。

紮根基層

幫扶羣眾

“我們河口村百姓最要感謝的,就是出致富高招的民警李慶峯。”遼寧丹東長甸鎮河口村村民馮毓芳説。

15年前,村民們守着山清水秀的家園,卻不知如何脱貧致富;15年後,村裏户户建新房,村民們捧着“致富果”、開起農家院。這一切,都要感謝退役軍人李慶峯。

遼寧邊檢總站丹東邊境管理支隊大江口邊境派出所政治教導員李慶峯,從2005年開始,走遍了當地的家家户户,全面瞭解村子情況,為羣眾探索脱貧致富的方法。後來,他瞄準長甸鎮適宜種植豔紅桃、臨近鴨綠江等區位優勢,帶領村民發展桃子產業和農家特色旅遊業,讓全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退役軍人投身鄉村振興,既是響應國家號召、投身國家戰略的具體體現,也是紮根基層幹事創業、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

2015年,退役後的李春燕回到廣西玉林市鳳山鎮峨嵋村,看到昔日荒蕪的山野密密麻麻種滿了龍眼樹,一串串滾圓金黃的龍眼掛滿枝頭,一派豐收的景象。但後來她發現,鄉親們沒有因增產而富裕——收穫季節龍眼收購價錢很低,刨去成本幾乎不賺錢。

“不能讓鄉親們的汗水白流。”李春燕望着眼前碩果累累的龍眼樹,決心打造一個屬於當地的品牌。李春燕開始跑市場、搞調研、做策劃,成立公司銷售龍眼。如今,在李春燕和同事們的努力下,“客家桂圓”已成為玉林的重要品牌之一,銷量穩定,帶動了一大批村民脱貧致富。2020年8月,李春燕擔任峨嵋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繼續當鄉親們的致富帶頭人。

福建泉州寶洲商品批發市場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聰河,從部隊退役27年,從一名普通戰士到“兵支書”再到一名企業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用心回饋家鄉回饋社會”是陳聰河樸素的目標。

多年來,他不僅作為家鄉的村黨支部書記帶領羣眾改善基礎設施,一起奔小康,還積極捐款捐物,關心退役老兵、扶貧助弱、關愛老人、教育幫扶,用實際行動彰顯退役軍人的責任擔當和情懷。

舞台雖不同,本色永不改。以“最美退役軍人”為代表的廣大退役軍人,自覺秉持人民軍隊光榮傳統,在人生不同階段和崗位上建功立業,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懈努力,匯聚成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時代的磅礴力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00 字。

轉載請註明: 舞台雖不同 本色永不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