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記者探訪第74集團軍某陸航旅,跟隨戰鷹編隊低空突擊!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綜合

開欄的話

戰位,部隊人員進行戰鬥活動的崗位。這一沒有被《現代漢語詞典》收錄的詞條,對於軍人來説,卻是最常見的軍語。

一天天默默無聞地奮鬥,一年年夜以繼日地堅守,一次次義無反顧地衝鋒……放眼陸地、天空、海洋,一個個戰位,映照着無數官兵戰鬥的身影,也吹響了他們心中的強軍號角。

從即日起,“軍營觀察”版推出“戰位親歷·戰地記者走進訓練場”系列融媒體報道,以記者親歷的視角,在戰位上與一個個訓練尖子、技術能手、精武標兵面對面交流,傾聽來自戰位的聲音,呈現基層官兵火熱的強軍實踐。

戰地記者探訪第74集團軍某陸航旅——

跟隨戰鷹編隊低空突擊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李浩然

通訊員 許浩傑

第74集團軍某陸航旅一架戰鷹掠過樹梢,飛向海邊。

凌晨5時,肅殺的暗夜戰場,振翅欲飛的戰鷹,令人心潮澎湃的戰前準備——

從“開盒模式”到“盲盒模式”,思維“突擊戰”率先打響

天空脱下烏雲戰袍,星月漸次退場。

野外駐訓場,夜色中的兵營,秩序井然。黑暗中,一陣發動車輛的聲音打破夜的寂靜,鐘錶時針指向凌晨5時。

此時,黑漆漆的夜幕中,大地還在沉睡,一場飛行戰術演練即將展開。

這是記者跟隨第74集團軍某陸航旅直升機編隊低空突擊的第一天。沒想到,第一天以這樣一種“突擊”方式開啓。

懷着緊張而激動的心情,記者快步來到該旅飛行準備區——微弱的燈光下,一架架戰鷹正掀開迷彩偽裝,擺開陣勢;一箱箱航炮炮彈、一枚枚導彈、火箭彈,正悄無聲息地掛載“上膛”。

“比預定時間稍早了一些,但這就是實戰要求,沒人知道戰爭該在什麼時間發生。”正在一架戰機旁忙碌的機械師李進後背已經濕透,衣服貼在他身上。他的身形被暗夜包裹着,藉着微光,能看到他臉上的急切之情。李進告訴記者:“夜間直升機性能檢查、彈藥裝載難度比白天大了很多,風險指數也相應提高。雖然事先沒有預演過,但我們堅持不用大燈光照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暴露目標。”

暗夜戰場,鬥志昂揚的陸航官兵……與官兵相處,記者愈發有這樣一種強烈的感覺:從飛行指揮員到普通官兵,他們身上都洋溢着戰鬥的激情。

會議室裏,燈火通明,該旅各機組正在緊張地進行研討。此次編隊戰術演練,面對陌生海上環境,他們並沒有被告知太多內容。臨機指定目標、隨機導調情況……在這支部隊,演練正在由“開盒模式”向“盲盒模式”轉變。

這,不僅需要飛行員對戰場情況進行準確把握,更需要戰前日夜“練劍”的厚積薄發。

“大機羣,強火力,就能打勝仗嗎?”“陌生地域,無演練腳本,隨機設置敵情,就是真正的實戰化嗎?”一位旅領導對這次演練的戰場設定,似乎並不滿意。臨近開戰,他仍在與其他指揮員反覆打磨細節。

“戰鬥”未曾打響,思維“突擊戰”率先打響。記者有感而發,快速在筆記本上寫下兩行字:什麼是研練?就是時時事事聚焦戰場、聚焦打贏。這是實戰化思維的條件反射。

東方漸明,天空被躍動的太陽染成橘紅色。走出會議室,拾級而上,登上飛行塔台,一架架戰鷹躍入眼簾。

戰鷹整裝待發,振翅欲飛,準備決勝一樹之高。

記者在戰機上體驗飛行訓練。

上午9時,貼着海面飛行,導彈擦肩而過,真正的戰鬥來臨——

從一樹之高到海天之間,突擊戰場不斷延伸

時光無聲,日光漸漸從柔和變得明亮。

鐵翼飛旋,攪動風雲。疾速撲面的強大氣流,混合着從地面上蒸騰的熱氣,讓人無法順暢地呼吸。

來到直升機後位機艙坐下,發動機的巨大轟鳴聲震得耳朵嗡嗡作響,記者只能通過耳機與飛行員溝通。

“坐穩,馬上就要起飛了!”坐在後艙的飛行員鄭丹提醒記者。話音剛落,直升機已離地數十米,來到一個更加廣闊的視界——攻擊直升機、運輸直升機組成的飛行編隊,滿載着航炮、導彈、火箭彈等各型武器,從一樹之高衝向海空,向着目標海域發起超低空突擊。

為了達到戰鬥力新標高,新一代陸航人開始了新的跋涉。從“家門口練兵”到“走向遠方”,不斷拓展的“飛行半徑”見證着他們戰鬥力形成的足跡。從山間密林、鄉間小道,到海岸灘塗、山谷地形,他們不斷告別“舒適區”,尋找新“戰場”,突破能力瓶頸。

戰鷹一路疾飛,機翼下的圖景在不斷變換。“飛行員的眼裏,永遠需要有新的圖景。”鄭丹告訴記者,“對旅行的人來説,眼前是美景;但對飛行員來説,眼裏更多的是戰場環境與使命。”

“直升機的航速不算快,但大家普遍感到訓練節奏在加快。近年來,陸航部隊呈‘突擊式’‘跨越式’發展,飛行航跡越來越遠,作戰區域越來越廣,讓人有一種‘大綱追着訓練跑’的感覺。”鄭丹説,就拿這次海上飛行戰術演練規模來説,以往的大綱中並未涉及,從一樹之高到海天之間的拓展,十分考驗飛行員的技戰術水平……這説明,陸航實戰化訓練在加速,陸軍轉型在加速。

説話間,記者乘坐的戰機迅速下降,幾乎是在擦着浪尖飛行,螺旋槳形成的強大氣流在海面上掀起風浪。

向窗外望去,緊貼海面飛行的機羣,像一柄柄利劍掠過大海。該旅領航科科長鬍鵬説:“這是掠海飛行,海上環境視野空曠,機羣必須選擇隱蔽機動航線,高度非常低,需要飛行員擁有過硬的技術和心理素質。”

臨近正午,直升機飛臨目標海域。此時,海面上錯落着白色的實體靶標。炙熱的陽光下,海水反射出強烈的光芒,使靶標與周圍的環境渾然一色,愈發不易辨認。僅盯了一會兒,記者便感到眼花。

回看直升機內,前艙手握杆舵的飛行員眼神像鷹隼一樣鋭利,緊緊盯着海上目標。此刻,周圍突然變得安靜起來。這時,一直貼着海面飛行的戰機蛟龍出海般仰頭扶搖直上,在最高點懸停片刻便俯衝而下……

“獵鷹2號,開始攻擊!”鎖定、發射,隨着兩團火光閃爍,導彈精準命中海上靶標,一股黑色的煙柱在遠處升起。

“目標損毀率60%,獵鷹2號撤出戰鬥,獵鷹4號、獵鷹5號準備攻擊!”戰鬥還未結束,記者身旁正在掠海飛行的幾架直升機突然躍升,連續變換戰術動作。伴着一陣“嗖嗖嗖”的聲音,一串火箭彈疾射而出……

黃昏時分,訓練仍在繼續,戰鬥尾聲扣人心絃——

從“新質作戰力量”到“新鋭作戰力量”,轉型突擊一直在路上

“‘敵’地空導彈來襲!”耳機裏突然傳來提示音,記者稍稍放鬆的心又陡然緊張起來。

只見身旁剛完成射擊的飛行員鮑雲羚駕駛武裝直升機快速躍升、俯衝,採用超低空、大角度飛行動作退出作戰海域。

“直升機機動能力和突防能力強,但在空中易被敵發現鎖定。這就需要各機在空中協同,考慮干擾彈什麼時候打,怎麼規避來襲目標……”鄭丹説,實際上,直升機的“天敵”很多,除了地空導彈、火箭彈等,甚至高射機槍都能對其構成威脅。

面對險惡的戰場環境,該旅飛行員平時努力把“刺刀”磨亮。為了打通從訓練場到戰場的“最後一公里”,去年以來該旅動作頻頻——

春天,他們與地面部隊聯合訓練,坐下來研討制訂預案,飛上藍天打磨細節。在一次次作戰想定和訓練實踐中,不斷提高火力打擊和協同作戰能力。

盛夏,他們與防空兵某部展開實兵對抗演練,新型武裝直升機和新型防空雷達進行“對決”。以什麼角度進入更好?用哪種手段更佳?從哪個方位撤出最有利?他們不斷突破低空突防的訓練瓶頸。

秋季,他們組織營一級紅藍對抗演練,自由空戰、“電子判官”等悉數登場,倒逼營連指揮員提升戰場籌劃和決策能力。戰後,覆盤討論一直持續到深夜,下一步的訓練導向直指問題短板。

春華秋實。如今,該旅的“新質作戰力量”定位已改為“新鋭作戰力量”。一字之差,承載了一種勇氣與決心。他們的每一次突擊,都是為了把“刺刀”磨亮。

忽然,記者感到腳底發飄,思緒被拉回現實。透過舷窗,記者看到機羣離海岸線越來越近。

“直升機正在下降。”鄭丹提醒道。降低高度、修正航向,只見他熟練地完成一連串動作,穩穩地將直升機停在一塊空地上。

走下戰機,登上飛行塔台,極目遠眺,遠處的漁船星星點點,就像從未有過戰鬥一般。

“這樣的演練經常搞嗎?”面對記者的問題,該旅旅長孫焰説,今後,他們將採取“戰場平移”的組訓模式,把多種戰場環境融入日常訓練中,將作戰籌劃和實兵對抗常態化,通過小演習、小比武,提高訓練的實戰化程度和官兵戰場上的危機處理能力。

黃昏時分,該旅的訓練還在繼續。一些直升機又拔地而起……

記者發現,海濱的漁民們對直升機的起落早已習以為常。然而,如同每一朵浪花都是新的,這些翱翔藍天的戰鷹,每一天都在朝着更廣闊的視界高飛搏擊。

(侯向坤 欒鋮 攝影報道)

鐵翼飛旋,吹來了怎樣的“風”

■第74集團軍某陸航旅機務營一連八班班長 黃聰靈

我們機務官兵天天跟直升機打交道,很多人不知道,我們還有一個好朋友,那就是“風”。

鐵翼飛旋,帶來了風;沒有風,戰鷹就飛不起來。體制編制調整改革以來,實戰化東風勁吹,帶來了很多變化——

訓練內容在變化。以前跟飛行員交流,他們大多講的是誰的飛行技術更過硬、誰的動作更熟練;如今訓練中戰術課目佔了很大比重,光鑽研技術可不行,還要懂配合、懂指揮。

學習意識在增強。以前有學習交流機會,大家生怕耽誤飛行“老本行”,單位不願報、個人不願學;現在人人都有一種本領恐慌感,單位爭着送、大家搶着報名。

任務在轉變。以前執行大項任務,以勤務類、保障類居多;現在多是參加演習、任務攻關……

近年來,我常跟隨戰鷹到任務一線保障,一個明顯感受是,陸航從以前演訓場上的“配角”,變成了戰場上的“主角”。以前受領任務“走腳本”的居多;現在講陸航“主戰主用”,我經常看到飛行員跟其他軍兵種戰友一起參與作戰籌劃,陸航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近年來,陸航奮飛的航跡遍佈山地、高原、大漠、海洋,我也在技戰術上取得了一定突破。與取得的成績和經驗相比,我覺得同樣珍貴的是,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了,並能有的放矢地彌補。準備打仗沒有盡頭,願東風勁吹,讓戰鷹決勝的本領越來越強。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通訊員 許浩傑整理)

一樹之高,天地無垠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鐵翼飛旋,狂飆突進。戰機從朝陽初升飛到月上樹梢,巨大的轟鳴聲不絕於耳。跟訓的日子裏,戰機日夜奮飛,彷彿每一刻都有飛行員加力起飛。

從白晝到暗夜,從單機打擊到多機協同,從單課目訓練到連貫突擊,這羣飛行員針對的都是訓練短板。“忙”,越來越成為練兵常態。戰鬥力建設,在第74集團軍某陸航旅已按下“快進鍵”。

記者探訪該陸航旅,登上戰機跟隨戰鷹編隊低空突擊,一幕幕練兵新圖景躍入眼簾——

新思維。在這裏,兵無常勢、戰無定法,思維“風暴”隨時颳起。學新技術、學參謀業務、學作戰技能,已蔚然成風。

新戰法。雄鷹鍾愛藍天,而目光不止於藍天。從低空突防到紅藍對抗,從空地協同到聯合作戰,與防空力量過招、與合成單位共練、與兄弟部隊聯演……不少重要領域有了極具開創意義的“第一次”。

新目標。隨着定位從“新質作戰力量”到“新鋭作戰力量”的轉變,他們又向“尖兵”“精兵”“奇兵”“標兵”新目標發起衝鋒。

3個“新”,昭示着新航向。從空氣稀薄的高原到風急浪湧的海上,從高温濕熱的南國叢林到氣候嚴寒的塞北大漠……飛行員駕馭戰鷹飛出道道航跡,一次次拓展着陸軍向“機動作戰、立體攻防”戰略轉型的新高度,“飛行陸軍”建設加速進入新階段。

直升機的戰術空間有限,但官兵創新的天地無垠,提升戰鬥力的空間無限。

“起飛就是迎敵,升空就是作戰!”這,是新型陸軍騰飛的方向,更意味着這支陸航勁旅的換羽新生。

“空中輕騎兵”飛向新高度

■陸軍航空兵學院航空機械工程系教授 王建新

近年來,陸軍航空兵得到廣泛運用和迅速發展,越來越引人注目。

透過現代戰爭的硝煙,我們看到這樣一個現實:隨着陸航發展,各國陸軍都在向“飛行化陸軍”邁進;爭奪“一樹之高”的空中優勢,已成為現代陸軍角逐的新戰場。正如軍事專家斷言:21世紀是陸軍空中突擊力量激增的時代。

經過多年的艱苦奮鬥,我國陸軍航空兵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特別是經過近年來的轉型建設,已發展成為一支擁有一定規模、多種機型並具備超越突擊、縱深機動以及精確打擊能力的低空勁旅。我們的“空中輕騎兵”飛上了一個全新高度。

當然,目前我陸航部隊的發展還有不完善的地方,直升機性能與國際頂尖水平還有差距,在信息化、智能化方面還存在一些制約發展的短板弱項。隨着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高新技術在軍事領域廣泛應用,以及裝備性能不斷提高和裝備種類日益多樣化,陸軍航空兵今後所承擔的戰鬥任務將更加複雜多樣。這就需要不斷完善包括組織機構在內的諸多要素,進一步加強與地面部隊和空軍、海軍等多軍兵種部隊之間的協同,以求達到攻防一體、空地一體的作戰要求。

古人云:“故善用兵者,奇正在人而已。”要打贏戰爭,人是關鍵因素。因此,陸航作戰力量運用的效果,並不完全取決於直升機裝備及其技術水平。在新軍事變革大勢推動下,一方面要加緊補齊技術短板,另一方面要不斷加強作戰前沿理論和戰術戰法研究,充分發揮人的決定性作用。如此,我國陸軍航空兵才能在未來戰爭中充分彰顯威力。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欒鋮整理)

本文刊於2月28日解放軍報05版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