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歐洲最失敗的國家,中蘇兩大國全力援助33年,至今仍舊一貧如洗!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綜合

文/格瓦拉同志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歐洲國家普遍比較富裕、文明、開放,堪稱成功國家的“彙集地”,但實情並非如此。其實,歐洲也有為數不少的失敗國家,它們最明顯的共性便是經濟落後,尤其以東南歐小國阿爾巴尼亞為甚。不過,阿爾巴尼亞在歷史上曾接受中國、蘇聯數十年的傾力援助,為何如今依舊一貧如洗呢?

阿爾巴尼亞行政區劃圖阿爾巴尼亞位於東南歐巴爾幹半島上,與北馬其頓、希臘、黑山、科索沃接壤,面積約2.9萬平方公里,人口為288萬,首都為地拉那。阿爾巴尼亞在歷史上長期受羅馬、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威尼斯統治,直到1190年才獨立建國。1415年,阿爾巴尼亞被奧斯曼帝國吞併,1912年重獲獨立地位。二戰期間,阿爾巴尼亞先後被意大利、德國吞併,直到1944才再獲解放,並建立起社會主義政權。

蘇聯援建的工業區遺址阿爾巴尼亞宣佈“擁抱”社會主義後,迅速得到蘇聯政府的承認和經濟援助。此後16年間(1945-1961年),蘇聯不僅給予阿爾巴尼亞大量的經濟援助,而且還派出大批專家和技術人員,幫助該國從事經濟建設。蘇聯之所以這樣做,目的無非是將阿爾巴尼亞當做“棋子”,想讓它起到干涉希臘內政、牽制南斯拉夫鐵托政權的作用,具有很明顯的政治目的。雖然得到蘇聯傾力援助,但阿爾巴尼亞的經濟建設卻並沒有多少起色,國家依舊是一窮二白。原來,阿爾巴尼亞在得到蘇聯的援助後,並沒有用來發展經濟,而是用以擴充軍隊、修建防禦工事。與此同時,阿爾巴尼亞推行激進的土改運動和企業國有化政策,導致大量的資金和精英外逃,更加重了該國的經濟困境。

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非但如此,阿爾巴尼亞在拿到蘇聯的鉅額援助後,並沒有起到牽制南斯拉夫的作用,甚至一度還傳出阿爾巴尼亞意圖與南斯拉夫、保加利亞合併,建立巴爾幹聯邦的計劃,讓蘇聯領導人大為光火。等到蘇聯推行批判斯大林的運動後,阿爾巴尼亞領導人霍查開始公然批評赫魯曉夫,並一再聲稱該國將繼續遵循斯大林的路線,更是讓蘇聯憤怒至極。1960年布加勒斯特會議期間,其他社會主國家秉承蘇聯的意志攻擊中國,唯有阿爾巴尼亞拒絕這樣做,併為中國仗義執言,由此徹底激怒赫魯曉夫。次年,蘇聯悍然宣佈撕毀跟阿爾巴尼亞簽署的合同,並撤回所有的援助,兩國關係由此徹底破裂。對於蘇聯毀約撤資的舉動,霍查並沒有感到擔心,因為阿爾巴尼亞此時已經找到新盟友-中國。

表現中阿友好額宣傳畫正所謂“患難之間見真情”,阿爾巴尼亞的“義舉”感動了中國,因此在蘇阿關係跌至谷底的同時,中阿關係則實現從政府到民間的全面、迅速提升。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代替蘇聯成為阿爾巴尼亞最大的援助國。據公開資料顯示,自1954年至1978年,中國共向阿爾巴尼亞提供援款75筆,金額100多億人民幣。在此期間,中國的資金、專家和技術人員源源不斷地進入阿爾巴尼亞,參與了全方位的基礎設施建設。毫不誇張地講,阿爾巴尼亞幾乎所有大型基建項目,都是在中國的無私幫助下建立起來的。但令人失望的是,由於阿爾巴尼亞人樂於享受各種高福利卻不想奮鬥,導致他們雖然得到大量援助,但依舊沒能建立起獨立、健全的經濟體系,經濟狀況依然難見起色。

隨着中美關係的改善,阿爾巴尼亞開始無端指責、攻擊中國,由此導致兩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1978年,中國果斷叫停已經毫無意義的對阿援助,標誌着中阿兩國關係完全破裂。1991年,隨着阿國外長馬利列訪華,一度中斷的兩國關係逐漸恢復。次年,阿國實現政體變遷,兩國間的關係不再具有意識形態方面的交往,而是變為正常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街景如今,阿爾巴尼亞“擁抱”資本主義已近30年時間,雖然市場經濟已經完全取代僵化的計劃經濟,但由於國民好逸惡勞的習性積重難返,導致該國經濟發展長期處於低迷水平,人均收入僅有4125美元,還不到中國的一半。不僅如此,由於阿爾巴尼亞財政長期吃緊,每年需要從希臘、意大利等國求取4-6億美元的援助,才能勉強維持“生存”,堪稱歐洲最失敗的國家。資料來源:《列國志:阿爾巴尼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