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孩子不孝,要在4個年齡段立好規矩,否則晚年生活艱難

“文/萌主媽咪育兒經(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傳統文化中:百善孝為先。

在古代一個人如果被冠以不孝之名,在生活、升學、做官、經商等方面都會被排斥。環境的約束會讓人不得不孝順自己的長輩。

但在現代,子女打罵父母、不贍養老人等事件頻頻發生,究其根源是

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教育好

預防孩子不孝,要在4個年齡段立好規矩,否則晚年生活艱難

案例

前幾天和父母一起吃飯時,提到一個遠方的表弟,從小被溺愛成長。表弟母親常説:

小孩子是最單純的,誰對他好,他就對誰好。

表弟在家裏佔據優先地位,每頓做的飯菜以他口味為先,玩具看上了就買,長大後想幹什麼家裏都會盡量滿足。

表弟對待父母的態度,並不像預期的那樣孝順、懂事。反而,總是充滿了不耐煩,認為父母付出是應該應分得,從來沒有回報過。

預防孩子不孝,要在4個年齡段立好規矩,否則晚年生活艱難

最近,表弟母親查出癌症,去醫院做手術後開始放療和化療。不僅需要人照顧,還需要一大筆錢。表弟只在手術當天出現了一次,然後就再沒看到蹤影,親戚打電話質問他怎麼不照顧自己媽?他還振振有詞:我這不出來賺錢嗎,不賺錢怎麼看病,現在還沒賺來。

最後,母親感嘆道,當初我們就説別這麼慣孩子,你姨就不聽,以後不知道怎麼辦呢。

預防孩子不孝,要在4個年齡段立好規矩,否則晚年生活艱難

預防孩子不孝,要在4個年齡段立好規矩,否則晚年生活艱難

1)在3歲時通過分享建立有序意識

李瑾梅教授提到過一個案例:在孩子小的時候,全家人一起吃水果,可以讓孩子先給長輩,然後再自己吃。

3歲的孩子在道德上基本還是空白狀態,通過這樣一件件小事,慢慢確立起分享的意識,把好東西讓給長輩的意識。

而大人不要在孩子給東西的時候,笑着説:逗你呢,我不要。這樣會讓孩子困惑,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對錯。要接受孩子的給予,並説聲謝謝,給孩子正向鼓勵。

預防孩子不孝,要在4個年齡段立好規矩,否則晚年生活艱難

2)在5歲時引入家務建立責任意識

哈佛大學學者關於孩子做家務進行跟蹤研究,得出讓人驚訝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後的就業率更高,犯罪率是低,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家務勞動有於助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責任感的培養。更能在家務中體會到作為家庭的一分子要付出相應的責任。

孩子家務清單:

擦桌子、分發筷子、準備第二天的衣服、收拾玩具、洗自己的小娃子、晾衣服、洗碗、倒垃圾、洗水果。

預防孩子不孝,要在4個年齡段立好規矩,否則晚年生活艱難

3)在12歲時以身作則建立孝順意識

12歲的孩子已經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會對身邊的人和事進行認真地觀察和思考。要想孩子變得孝順,父母親就要以身作則地孝順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有時間就陪一陪老人,平常也要噓寒問暖,幫助老人做一些家務,解決難題,盡到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孩子在身邊一直耳濡目染之下,自然會形成感恩、孝順父母的意思。

4)在18歲時以身作則建立感恩意識

孩子都渴望被平等地當作成年人來對待。在18歲的時候,父母就要轉變思想,不能再把孩子當成不懂事的小孩來哄騙。而是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的決策中,父母的工作情況、家庭的收入及支出,未來的規劃以及遇

預防孩子不孝,要在4個年齡段立好規矩,否則晚年生活艱難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54 字。

轉載請註明: 預防孩子不孝,要在4個年齡段立好規矩,否則晚年生活艱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