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喜看大江點綠妝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綜合

  【幸福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蘇 雁 劉已粲 朱蒂尼 光明網記者 趙宇豪

   “再到濱江,感覺江面開闊了,狼山長高了。”五一小長假,在外地工作的江蘇南通人曹志偉返回家鄉,登狼山望長江,驚喜地發現濱江景緻已與記憶中大為不同。曾經散亂停靠在江邊的小雜船沒了,“圍困”五山的工廠消失了,一條水清岸綠的生態走廊出現在長江邊,山水相連,景緻優美。

   南通市區南部瀕臨長江,狼山、軍山、劍山、黃泥山、馬鞍山五座小山臨江而立,加上週邊長江岸線腹地,統稱為“五山及濱江地區”。南通五山及濱江地區共有岸線14公里,江邊曾經密佈着碼頭和工廠。碼頭工廠交織,不僅遮蔽了長江,更造成污水、揚塵、噪音等一系列污染。

2021年的宿遷市鳥瞰圖。王甫君攝/光明圖片

   64歲的攝影愛好者成曉民曾在南通沿江某電廠工作30餘年,他對濱江改造之前的景象記憶猶新:過去,污染很大的硫黃碼頭、鐵礦砂碼頭佔據了江岸,風一吹,鐵粉飄得到處都是,空氣中總是瀰漫着怪味。在散亂污企業、違章建築、大量民居的包圍下,本就不高的山,顯得更加低矮,“我們在長江邊生活,卻感受不到濱江之美”。

   長江的負荷太沉重了。數據顯示,江蘇沿江地區以47%的面積,承載着全省六成人口、七成投資、八成經濟總量、九成進出口。

   “長江生態環境之‘病’,從根子上來説,是發展方式之‘病’、發展理念之‘病’。”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説。

   綠色發展才能永續發展,保護長江就是保護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的發展思路由“開發中保護”向“保護中發展”轉變。

   2016年年底以來,南通統籌推進產業退、港口移、城市進、生態保,全面推進五山及濱江片區生態修復。幾年間,累計投入120億元,拆除周邊違章建築6.5萬平方米,騰出修復岸線5.5公里,建成軍山綠野、龍爪巖濱江風光帶等一批生態景觀,新增森林面積約6平方公里,五山及沿江地區被打造成了市民喜愛的“城市客廳”。

   “我們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系統修復生態,使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南通狼山旅遊度假區黨工委書記、管理辦公室主任成賓告訴記者,南通狼山旅遊度假區將10平方公里的區域分成了32個網格,以“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景區進行了精緻化提升、精細化管養,力爭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筆寶貴的綠色財富。

   如今,硫黃堆場成為濱江花海,“生產鏽帶”變成“生態繡帶”,五山地區7公里岸線成為市民休閒娛樂最愛去的地方之一。

   “天晴的日子,江邊圍欄內會站滿等着拍朝霞或晚霞的遊客。”見到成曉民時,他正在捕捉鏡頭裏最美的長江。

   在成曉民眼中,如今的濱江片區四時都有好風光:春天,櫻花、桃花、杏花等百花齊放;夏天,樹蔭照水,滿目翠綠,江風送來絲絲清涼;秋天,粉黛子叢叢輕舞,蘆葦蕩隨風搖曳;冬日,雪映梅花,候鳥歸來舞蹁躚。

   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2020年,長江干流10個斷面均為Ⅱ類,入江支流控制斷面優Ⅲ比例97.8%,上升8.9個百分點。

   “現在長江風光美、水質好,我們就像生活在花園中。”濱江生態改善後,成曉民拍到了難得一見的壽帶鳥。與他一起攝影的朋友,還捕捉到了幾十年不見的江豚躍出江面的畫面。

   修復生態是否會影響經濟發展?現實給出了答案。

   2018年起,南通港集團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將港區向下遊沿海地區整體搬遷,並以“優江拓海、江海聯動”的發展思路,開始了“二次創業”,力爭打造江蘇“第二齣海口”。

   搬到通海港區後,南通港的發展空間得到了極大擴展。老港區的年集裝箱吞吐能力在65萬標箱左右,新港區僅一期工程就達到了140.6萬標箱。2020年年底,南通港通海港區在全國內河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排名中躍居第二。南通港從過去主營裝卸、功能較為單一的“餵給港”,發展成為集港口運營、港口建設、物流貿易、行業服務等多種業務於一體的現代化港口集團。

   “當前,‘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多重戰略機遇交匯疊加,南通將以高起點高標準,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沿江轉型和向海發展、融入國內經濟大循環和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努力打造樣板、爭當示範,再來一次高質量發展的‘滄桑鉅變’,讓老百姓享受更高質量的生活。”南通市委書記徐惠民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