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關頭護士玩手機?真相大白不應是網絡闢謠的終點

近日,一段“護士在搶救幼兒過程中玩手機”的視頻引發關注,一篇指責護士和醫院耽誤救治的短文也在社交媒體流傳。網友的憤怒、責備乃至網暴迅速匯成輿論海嘯,向當事醫院和護士撲來。然而,事實卻很快被證明並非如此。

搶救關頭護士玩手機?真相大白不應是網絡闢謠的終點

當地有關部門次日發佈的情況説明與通話記錄顯示,該護士是在用手機呼叫其他同事來進行搶救,且醫院在家屬簽字放棄搶救後,仍努力進行心肺復甦等其他措施近3個小時,根本不存在漠視生命的情況。一紙通告,還原真相,網絡輿情也就此平息。但真相大白,難道就是這類事件的終點嗎?

不只是醫患糾紛,近年來在明星婚戀、性別議題、校園安全等各種輿情事件中,我們都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一些別有用心者,揣着這樣那樣的目的在社交媒體斷章取義、憑空捏造、渲染矛盾。儘管大量事件最終真相都水落石出,但鮮有在輿論場中信口雌黃、喊打喊殺者受到應有處罰,只剩被無端傷害的當事人獨自默默“舔舐傷口”。這種言行與責任的嚴重不對等,也讓網絡空間無休止地上演亂棒橫飛一地雞毛。

言行有界,這是社會運行的基本規矩,但要在網絡空間劃定底線,卻不是件易事。一方面,當事人維權成本較高,很難對謠言的炮製者追責到底。即便少數人選擇 “硬剛”,也深感查證舉證之難。另一方面,對於那些參與謠言傳播的網民,現有技術和法律很難追責到每一個人,一定程度助長了“法不責眾”心態。網絡上,甚至還有大批靠“謠”吃飯的自媒體、視頻號,偽造出對當事人的採訪以騙取流量,着實無孔不入、無瓷不碰。

最大限度遏制謠言的生產與流佈,依法亮劍是最好的辦法。從“德陽女醫生遭網暴自殺案”,到“女子取快遞遭誹謗案”,在這些案件中,檢察機關主動介入提起公訴,彰顯出打擊網暴上的司法擔當。但要看到,法律是社會規範的底線,是解決問題的最後一步,很多網暴事件其實可以化於未萌,而平台就是最重要的責任人。作為把關人,平台不能“雙標”當頭,社會輿論關注就重拳出擊,事件熱度不夠就視而不見。只有對此類事件設立統一的處罰標準,凡是用户舉報一經核實造謠就處罰到位,同時完善個人維權的渠道,才能最大可能降低謠言、網暴的治理成本。

身處信息化時代,一個人不經意間的言行片段,都可能被人拍攝下來放到網上引發各種解讀。“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不辨真偽、添油加醋的人多了,任何人無辜躺槍的概率都會增大。轉發跟風之前多三思,樸素的正義感才不至為人利用。

來源:北京日報客户端 | 記者 鮑南

流程編輯:U016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88 字。

轉載請註明: 搶救關頭護士玩手機?真相大白不應是網絡闢謠的終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