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當地時間3月4日,日媒刊登了一篇題為“離開中國這個競爭對手,印度活不了”的文章,表示此前中印邊境陷入對峙僵局導致印度對中國展開“報復行動”,封禁了大批中國應用程序還限制中資進入印度市場,現在新德里的好戰言論及行動已被務實做法所取代,因為印度政府已徹底看清,中國對印度的經濟命運非常重要,沒有中國印度就“活不了”。
據瞭解,文章一開頭就提到,儘管印度政府去年一直在打壓中企和中資在印發展,但中國依舊頂着多重壓力,成為了印度2020年最大的貿易伙伴。相關數據顯示,從去年四月到十二月,印度對華出口商品總額約為153億美元,進口商品總額約為445億美元,這令中國的重要性明顯超過了印度第二大貿易伙伴-美國。
同時,印度作為新冠疫情累計確診人數全球第二的國家,去年經濟發展表現可以説是“愁雲慘淡”,根據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去年11月發佈的《全球宏觀展望報告》,印度2020年GDP增長率約為-8.9%,出現了大規模技術性衰退。在這種情況下,印度自己也很清楚,如果想要重振本國搖搖欲墜的經濟,就必須將邊界爭端放在次要位置,恢復與中國的經濟接觸。
其次,文章提出了一個觀點,即如果印度經濟增長不持續,那麼高速增長的人口不僅不能轉化為紅利,反而可能拖累印度經濟發展。按照世界銀行預測的數據,到2025年前,印度15歲以上的勞動人口將以每月130萬人的速度增長,而在勞動人口激增的情況下,為了穩定就業形勢,印度必須做到每年新增800萬個工作崗位,否則就會陷入“無就業”的低增長狀態。
可問題的關鍵在於,莫迪政府一直致力於推行“自力更生印度”政策,想要構建本國自主經濟圈,在限制外資流入的同時,扶持本土產業發展,印度並未加入2020年11月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就是其“鎖國”的表現。如果印度經濟保持持續高漲的態勢的話,莫迪政府通過人口增長擴大內需未必不能形成自給自足的閉環,但事實卻是,印度經濟從2018年就持續下跌,所以莫迪政府的產業政策前景並不明朗。
最後,印度政府對華戰略轉變和美國也有很大的關係。美國總統拜登在上任之初就曾多次提到,美國打算與中國圍繞經濟復甦、抗擊疫情和氣候變化等議題展開合作,不會與中國徹底脱鈎。在這種情況下,印度肯定不希望自己最重要的戰略合作伙伴已經“改弦更張”,自己卻無所作為而被打一個“措手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