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6起進口冷鏈凍品檢出新冠病毒 為什麼不暫停進口

由 宿秀榮 發佈於 綜合

央視網消息(記者 闞純裕 徐也晴):10月1日,海關總署通報,從巴西進口的一批凍去骨牛肉中,1個外包裝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據不完全統計,自7月以來,這已經是我國出現的第16起冷鏈凍品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的案例。

最初,出現陽性的樣本多為厄瓜多爾凍南美白蝦。自8月開始,凍雞翅、凍去骨牛肉、凍帶魚等逐漸出現在名單上,來源地從遙遠的巴西和挪威一直延伸到與我國接壤的俄羅斯。

自出現第一例報告開始,要求暫停冷凍食品進口的聲音便不絕於耳,那麼有關部門為什麼沒有采取這樣的措施呢?

維持進口有其必要性

找到這一問題的答案,還要從一組數據開始看起。海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各類肉進口總量484.1萬噸,水產品進口量626.5萬噸。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今年受疫情影響,為保障市場供應、穩定價格,我國進口肉類保持快速增長。2020年1至6月,我國肉類(包括雜碎)進口475萬噸,相比上年同期增幅達73.5%。換句話説,上半年我國的肉類進口量已經超過2019年全年水平。

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經濟系教授王亞星在接受央視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一些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一些產品是中國沒有的品種,或雖然有但不能滿足市場,屬於剛性需求,必須通過進口來滿足。”

王亞星教授同時還提到產業鏈這一影響因素——這是“國際分工的結果”。他解釋説,中國在國際產業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旦分工被打亂,會導致世界性的停工停產。“因為在產業鏈上你這是個環節,你不做後面的環節就無法進行。風險可以通過加大檢測力度儘量避免,但國際產業鏈被打斷,中國的損失怕是很難估量。”

暫停不必“一刀切”

另一方面,從實際情況看,相比於進口食品的龐大數量,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的樣本微乎其微。

中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李寧此前介紹,截至7月7日,包括浙江、雲南、河南、山東、寧夏等地上報的近6萬份食品等樣品中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綜合來看,食品被新冠病毒污染的概率是非常小的。

7月10日公佈的全國海關風險監測數據顯示,海關在227934個冷鏈監測樣本中發現有6個樣本含有新冠病毒。在發現含有新冠病毒的6個樣本中,產品樣本的個數是0、內外包裝樣本的個數是5、環境樣本的個數是1。這意味着,這些產品本身並沒有被測出含有新冠病毒,含有新冠病毒的是產品的包裝以及產品所處的環境。

9月11日,《海關總署公告2020年第103號(對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的進口冷鏈食品境外生產企業實施緊急預防性措施的公告)》發佈,海關總署要求:同一境外生產企業輸華冷鏈食品或其包裝第1次和第2次被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的,海關分別暫停接受該企業產品進口申報1周,期滿後自動恢復;同一境外生產企業先後被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3次及以上的,海關暫停接受該企業產品進口申報4周,期滿後自動恢復。

另外,海關總署在此前就已經將防控關口前移,6月17日和21日,中國海關分別暫停德國和美國2家屠宰企業產品輸華,原因便是其發生新冠肺炎聚集性感染。同時,巴西Agra公司1家牛肉企業因有員工檢出新冠肺炎病毒陽性,也向巴官方主管部門報告自願暫停對華出口所有產品。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