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好萊塢電影,還是現實中的紐約、芝加哥、洛杉磯,你都能夠在街頭看到睡在角落裏的流浪漢。
2019年,美國流浪漢有567715個,相比去年,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又增加了3%。
儘管其增幅比起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改善許多,但無家可歸的人數仍然持續上漲。
而他們的存在,也間接呈現着美國式富裕的真實一面。提到這,我們要先來了解流浪漢形成的原因:
承當不起住房費用
雖然每年各大城市都會提供比較便宜的住房,但便是一些大福利減免的政策性住房,許多流浪漢都提供不起房租。
我們都知道,美國的時薪遠遠高於國際平均水平,便是勤快的洗碗工,一個月的收入也不至於租不起房。
所以在很多人看來,流浪漢無家可歸是因為懶的關係,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那麼這些流浪漢為什麼掙不到錢?
一是流浪漢普遍存在心理和身體上的疾病,很難有機會獲得一份工作。
二是,社會對流浪漢普遍存在恐懼牴觸心理,在許多人看來流浪漢代表着癮君子、盜竊,是社會最容易產生犯罪的羣體。
所以流浪漢是很難有一筆穩定的收入來源,大多數只能撿一些破爛,或是從事最低薪酬的臨時工作。
而這些收入連基本的温飽都很難保障,有時人們還得翻一些垃圾才能勉強活下來,而且很多時候,他們還得攢下來的大部分錢去購買酒精,毒品等。
所以紐約空置房雖然多到可以給全美流浪漢一人一個房間,但哪怕是房租減半絕大多數人都住不起。
忽如其來的意外打擊
美國的富足生活,完善的福利制度,是建立在個人經濟條件基礎上。
一旦忽然失業、破產,在房貸無法續交的情況下,房屋被收走也並不少見。
另外,一些特別燒錢的重病,在沒有家人朋友的幫助下,也很容易導致自己入不敷出,最後身無分文只能流浪。
自由的街頭生活
對一些流浪漢而言,這種居無定所的生活是一種自由。他既不用揹負房貸,也不用被家庭鎖在一座城市裏,隨時可以更換城市生活。
而且越發達的城市,房間小房價貴,與其一輩子給房產商做牛做馬,還不如以天為被,以地為席。
困了住天橋下,髒了去公廁洗澡,餓了就去撿剩菜剩飯,自己的生活未必就比那些累得精疲力盡的精英階層差。
所以這類型流浪漢,無論是有能力還是沒有條件,都拒絕了社會的幫助,寧願過着邋遢的流浪生活,有一個帳篷就可以走遍全天下,可謂是當代“行者”。
一個有趣的數據結果,流浪漢中超過60%是男性。
或許在他們看來,與其承擔一個令自己氣喘吁吁的家,還不如無“家”可歸更好,至少流浪中的生活只為自己。
我們常説美國是富人的天堂,但很少人注意到,美國也是窮人的故鄉。
根據數據顯示,美國有11%左右的人口(約3800萬)生活在貧困中。
他們也同樣承當着高昂的房貸和房租,並且受制於教育和經濟條件,很難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這就是美國的另外一面,也許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流浪漢都會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