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最新丨楓林路天橋改造完成!來看從“封鄰”到“豐鄰”的蜕變

由 沈建伏 發佈於 綜合

在以前

上樓44級台階

下樓44級台階

徐匯這座天橋

近在眼前卻讓行人“難親近”

現如今

這座天橋的改造工程正式完工

終於露出了“新顏”

今天上午,隨着徐彙區人大代表調研楓林路天橋改造工程,楓林路天橋正式啓用。“蜕變”後的天橋,將極大緩解市民過街難的困擾,讓來往的行人,尤其是老人、病人,出行更安心。

“楓林路”

就像

“封鄰路”

“橋”很近,卻如同在“天”邊

“有天橋也讓人望橋興嘆,似乎封住了鄰里百姓來往的便捷通道。”

楓林路天橋建於上個世紀90年代,沒有設置無障礙設施,天橋周邊集中了多條公交換乘線路,中山醫院等沿線單位和附近小區疊加了大量的人流、客流,行動不便,來往看病的老人走到天橋下,總是望“橋”興嘆。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王恩多院士就工作在天橋一端的岳陽路上,她經常在路口遇到面容憔悴的病人和行動不便的老人,他們在上下天橋時總是露出為難的神色,還有的人坐着輪椅更是望“橋”生畏。

多年來,王恩多院士一直為楓林路天橋的問題建言獻策,2017年,已經卸任全國人大代表四年之久的王恩多,又找到同事、徐彙區人大代表周兆才反映這一情況。後來,周兆才把安裝電梯的建議寫進了提案,並得到幾位區人大代表的附議。很快,徐彙區有關部門打來電話,表示正在落實。

改造前的楓林路天橋

今年,這座天橋有了一個新的模樣——

不僅做了步道防滑處理,兩側還安裝了雙向自動扶梯和升降電梯。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黃蘇榕拍照後發了“朋友圈”:便民、利民舉措,點贊王恩多院士幾年來的為民呼籲。短短時間,這條消息得到了76個點贊和12條評論。

“楓林路”

變成

“豐鄰路”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天橋終於煥新顏,真正豐富了鄰里百姓的便捷通道!”

據瞭解,

此次電梯加裝有兩大棘手問題,一是突破原有天橋規劃,辦理新電梯加裝一系列證照手續問題;二是電梯落井涉及眾多地線管線騰讓空間問題。為了儘快解決問題,徐彙區委、區政府不迴避困難和問題,把天橋加裝電梯作為“四史”教育重點項目推進督辦,區委副書記鍾曉詠牽頭協調市區相關部門,突破常規率先解決了“加裝電梯涉及規劃審批”等最棘手、最難辦的問題,為後續項目的推進實施創造了先決條件。

1 “螺螄殼裏做道場”

楓林路天橋地下管線錯綜複雜,上水、燃氣、信息、電力等管線集中在人行道狹小的角落裏,如同螺螄殼一般,稍不注意就會出現管線事故,搬遷難度之大可見一斑。

但困難並不能嚇倒勇於擔當的徐彙區建管人,建設團隊的黨員、團員、技術骨幹主動擔當,加緊與各管線單位對接技術方案,通過幾十次的探測、計算、推演,最終將管線搬遷距離精確到釐米,實現了管線安全順利搬遷,為後期電梯落井,騰出了空間。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題,電梯安裝的“血脈”被打通了。

2 “夜貓子”成了常態化

由於天橋施工不能影響肇嘉浜路的交通出行,施工中管線搬遷、電梯吊裝和裝飾板安裝這些主要工序只能在夜裏實施,23點以後臨時封閉部分道路,清晨5點前又必須開放車道。在每天短暫的幾小時裏,施工單位的一線施工人密切配合,爭分奪秒,加緊完成當天的工作任務。

夜幕降臨,着裝整齊的工人正在進行施工前的安全交底工作

不管颳風下雨,還是高温酷暑,施工一線工人的身影始終出現在深夜的施工現場,檢查質量、檢查安全、查看進度,工人們關注每一個細節,有時連軸轉。建設單位、代建單位、監理單位的管理人員夜裏也在輪流排班值守,確保工程保質保量推進實施。

3 “一絲不苟”的做事風範

施工伊始,項目團隊就把徐彙區建管委主要領導囑託的“抓好施工現場精細化管理”,落到現場的每一個環節中。各參建單位集思廣益,學習行業標準和規範,嘗試在施工現場設置高圍擋、人性化引導標識、防撞擊保護套,落實了揚塵噪聲的控制等措施和辦法。在半封閉的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不僅設置明顯的交通導向標識,還安排專人引導,確保施工與行人有序通行共存。徐彙區建管委通過黨建聯建的優勢,及時走訪居委會和企事業單位,通報進展情況,爭取各單位和居民的理解與支持。

施工過程有很多艱辛,但隨着電梯的投運,所有艱難困苦都化成了城市的温暖。各部門、各環節協同作戰,握指成拳,形成合力,項目才得以順利實施。

作者:區建管委

編輯: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