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每個家庭都避不開的話題。
而在我們中國家庭中,一些家長“語錄”幾乎能引起所有孩子的共鳴。
比如: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他能做到,你怎麼就做不到?
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一點都不聽話,不懂得感恩!
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特別能吃苦/懂事/幫家裏幹活了
小孩子懂什麼,大人的事你別管!
他們為什麼只打別人不打你?
人都是我生的還談什麼隱私?
又在玩手機?
你還敢頂嘴?能不能懂點事?
我都是為了你好啊!
......
可孩子會喜歡聽到這些嗎?
中國新聞網曾經發起過一個針對青少年地投票調查,參與投票的問題是:這些話,你最討厭聽到哪句?
有46.2%的人投給了“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有31.6%的人投給了“真沒用”,17.3%的人投給了“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反而是家長催促學習,相對而言沒那麼招孩子厭惡。
湖南台的一個大火綜藝,其中一期的主題是父母非常嚴格的管教孩子,讓孩子的生活中除了學習再無其他,逐漸喪失了感知快樂的能力。
還提到了父母對孩子殺傷力最大的幾句話:
我什麼時候答應過你?
我養你有什麼用?
你再這樣,爸媽就不要你了
早就告訴過你了,你非不聽
我們都是為了你好!
身為人母的嘉賓楊冪當時就表示説,自己這輩子都不會對自己孩子説這種話。
然而更多中國父母們並沒有意識到其中隱藏的傷害,而是習慣這樣的説話方式,還能以身為父母的立場,邏輯自洽,讓孩子有口難辯。
卻不知這樣做,自己不痛不癢,卻影響了孩子一生。
知乎的答主黑蓮花教主曾分享了一件“趣事”。
自己媽媽和同學W的媽媽是閨蜜,她們倆經常被放在一起比較。
一天兩位媽媽交流完育兒經,各自回家教育女兒。
媽媽對答主説,“又在看小説,每天看書會把腦子看傻的,你就不能學學W,多出去逛逛?”
同一時間,W的媽媽正好攔下準備出門的女兒,讓她學學答主,在家裏好好看書。
都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
無獨有偶。
《少年説》裏一位名字叫袁璟頤的孩子更是深受其苦。
她有一個學霸閨蜜,是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校第一,還是全聯盟第一。
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了袁璟頤媽媽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還藉此打擊她説,“你成績這麼差,為什麼她會跟你做朋友?”。
袁璟頤非常傷心,她忍不住吐槽説,“孩子不是隻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你不看一下?”
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
可台下的媽媽聽了女兒委屈的訴説,依舊振振有詞:
“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是有必要拍一下。”
“你驕傲的時候,我必須要拉你一把的。我完全肯定你,你就能出成績嗎?你肯定還是學習方法不對頭......”
直接把女兒懟得垂頭喪氣,跑下台放聲痛哭。
然而就算是門門考第一的學霸閨蜜,她的父母口中依然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僅僅因為體育成績不行,就被父母全盤否定。
很多家長認為,給予孩子壓力是為了孩子好,能讓孩子提高抗挫折能力,把壓力轉化為動力,和更優秀的孩子比較也是為了激勵孩子上進。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收穫了孩子順從權威的滿足感,那孩子呢?
日復一日的打壓只會讓孩子更加不自信。
為什麼我這麼努力了,你們還是不認可我?
我真的有這麼差勁嗎?我這麼差勁,這次的機會肯定和我無緣了吧
......
在未來的生活和學習中他們很可能會裹足不前,在自我否定的泥潭中掙扎一生。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而真正的優秀並不在於超越“別人家的孩子”,而是超越自己。
《少年説》裏還有一個女孩叫崔兢,她的述説讓人聽了心疼不已。
寫作業的時候,明明是在拿着手機查單詞,爸爸卻不相信她,不管她怎麼解釋,都會認為她是在玩手機。
更令她委屈不已的是,爸爸對妹妹毫無道理的偏愛。
崔兢有一個小自己六歲的妹妹,特別喜歡招惹她。
每次她想要教育妹妹的時候,她就會跑去爸爸那裏去告狀,然而爸爸每次都不管事情的真相是什麼,只會直接教訓崔兢。
她忍不住哭喊,“爸爸,您能不能試着相信我一次”。
然而台下爸爸的反應卻讓人大失所望。
他非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沒把女兒的委屈放在心上,還教訓女兒説:
“你上學也學過這個孔融讓梨的故事,古人都知道以大讓小,你又比她大6歲,這個道理還用爸爸教嗎?”
孔融讓梨就是簡單粗暴地“以大讓小”?
明明説的是孔融小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給哥哥吃的故事啊。
是以小讓大啊。
而且孔融讓梨的前提是梨子先遞到了孔融的手裏啊。
就算這位爸爸沒有把典故説錯,難道不講道理,只憑年齡大小論對錯,就是對的嗎?
明明是妹妹做錯了,為什麼每次都要讓姐姐道歉呢?
爸爸卻説,“她小她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
崔兢有理有據地反駁説,每次都讓着妹妹,會讓妹妹養成一種習慣,無論怎麼欺負人,都不會受到懲罰。
對啊,現在做錯了不懲罰,是想以後社會來懲罰她嗎?
然而這其中的道理還是被爸爸無視了,以一句“畢竟她小”終結了大女兒的哭訴。
不管大女兒説什麼,他都固執己見,不把孩子的意見放在心上,又指望大女兒想個大人一樣懂事,毫無怨言地承受妹妹的欺負。
這樣下去,且不説姐妹之情會大受影響,大女兒在委屈和不公下成長,而小女兒在縱容和寵愛中成長,她們的未來又能好到哪去呢?
沒有給孩子平等的愛與尊重,這樣的教育下,與其説孩子不懂事,不如説是家長不懂事。
知乎的一位名叫Nicklaus的答主就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自己小時候愛玩電腦,爸媽總拿他的朋友舉例來訓斥他不準玩電腦。
“小剛玩電腦嗎?”
“不玩。”
“學習好嗎?”
“好。”
“小剛不玩電腦才學習好!你還好意思玩?”
啪
“小強玩電腦嗎?”
“玩。”
“學習好嗎?”
“好。”
“小強學習好才玩電腦!你還好意思玩?”
啪啪
“小明玩電腦嗎?”
“玩。”
“學習好嗎?”
“不好。”
“小明玩電腦才學習不好!你還好意思玩?”
啪啪啪
......
無論他的朋友平時玩不玩電腦,成績好不好,他爸媽都能從中找出他不該玩電腦的道理,堪稱邏輯鬼才。
有一位媽媽,自己報了班學英語,上了幾節課就不想去了,於是就讓女兒替自己去上課。
對女兒的抱怨她不以為然,還説給女兒多花錢還不好嗎,這樣做也是為了激勵女兒。
還有一位媽媽,自己是乒乓球運動員,就讓女兒從小跟着自己練習乒乓球。
也因此無情地拒絕掉女兒自己學音樂的夢想。
還説了一大堆大道理讓女兒聽話懂事。
除了在學習上,很多人在感情上也照樣感受過父母的神邏輯,從高中到大學,家長告訴孩子要認真學習,別急着戀愛。
可是一等到畢業,就開始催了,這麼大的人了還不趕緊找個對象結婚!
這些父母,既希望孩子獨立自主,又處處插手孩子的人生,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
不管是學業上選文科還是理科、學鋼琴還是舞蹈等特長、報考什麼學校、選什麼專業,還是生活上穿什麼衣服、吃什麼菜、長大後找什麼工作、對象......這些事情背後無一沒有父母的影子。
無論孩子有什麼想法,他們都覺得“我是為了你好啊”。
他們對於自己的家庭權威有着絕對的自信和不自覺的傲慢,潛意識裏就想着支配孩子一生。
然而他們忘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啊。
以愛為名的“為你好”,孩子真的需要嗎?
就像陳銘在奇葩説裏説的這句話:
“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給他一方花園,給他養料和空間,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這樣多好!
常春藤申請太難?
找不到一手信息?
畢業後要不要回國?
靠譜講座哪裏聽?
????加入家長交流羣????
上萬名校家長分享成功經驗
讓孩子的升學路不再迷茫
你想要的這裏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