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20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當與會的俄羅斯代表開始發言時,以美國財長耶倫為首的美歐高官集體離席以示抗議,其中包括英國、法國、加拿大以及多名歐洲代表,受邀參會的烏克蘭官員也離席抵制。
會議前,以美國為代表的G20少數成員以俄烏衝突為由要求“開除”莫斯科。
但擔任G20輪值主席國的印度尼西亞方面表示,不會將俄羅斯排除在該組織之外。
新加坡《海峽時報》報道截圖
甚至連與會的日本財務大臣鈴木俊一也表示,日本政府“沒有立場評論個別國家參與的問題”。
鈴木俊一
美國霸權創造了“沉默的大多數”
俄烏衝突以來,美西方對俄的無底線制裁已經蔓延到幾乎所有領域。美西方甚至要把俄“開除”出國際大家庭。
但面對美國對俄羅斯的極限施壓,多數國家選擇不跟。
路透社稱,G20中的許多國家並不認同“俄羅斯應完全被排除在國際性會議之外”。
路透社報道截圖
連“政治正確”的《紐約時報》也很無奈:如果你生活在西方國家,你的政府正在通過軍事援助和制裁俄羅斯等方式支持烏克蘭,那麼你可能會覺得全世界都在反對俄羅斯,但事實並非如此,“世界上大多數的政府並不跟我們站在一起”。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目前,聯合國190多個會員國當中,有140多個會員沒有參與對俄製裁。
這表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以審慎和負責任的態度對待制裁問題。對於美國想要將世界再次“一分為二”的圖謀,多數國家是擔憂和警惕的。
例如,美國試圖將俄羅斯擠壓出能源市場的提議就屢遭“閉門羹”:
沙特和阿聯酋斷然拒絕了美國等國將俄羅斯逐出“歐佩克+”合作的要求,並明確表示不會把歐佩克與俄羅斯的關係“政治化”;
奧地利等歐盟內部多個成員國也堅決反對對俄羅斯實施能源禁運;
德國雖已制定年底開始禁運俄能源的政策,但國內各界反對強烈;
匈牙利政府甚至明確表示,願意響應俄政府新政,用盧布購買俄能源。
路透社:匈牙利與歐盟分道揚鑣,表示準備用盧布購買俄羅斯天然氣。
一直受美國及其盟友極力拉攏的印度更能説明問題。
德國《明鏡》週刊今年第14期中的一篇評論文章稱,莫迪政府不僅在譴責和制裁俄羅斯的聯合國投票中棄權,還積極與俄商討建立避開制裁的盧布—盧比結算機制,並不斷增購俄羅斯石油。
德國《明鏡》週刊:在印度的社交媒體上,對美國的長期不信任以及對雙重標準的指責混合在一起:戰爭暴露了西方的虛偽,他們攻擊俄羅斯,卻為自己干預伊拉克和阿富汗辯護。印度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沒有批評俄羅斯,這一事實與拜登有關“俄烏衝突折射出專制和民主之間博弈”的論斷背道而馳。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直言,關於全世界團結起來對抗俄羅斯的印象具有嚴重誤導性。
《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各路盟友都站到了十字路口
由美國一手挑起的俄烏危機再次讓歐洲成為冷戰之後的反俄前線。
但事實上,在制裁、軍援的節奏和力度等問題上,歐美之間以及歐洲內部始終存在分歧。
首先,在美方對沖突和對俄羅斯的定性上,歐洲就有不同看法。
美總統拜登繼將俄領導人稱為“戰爭罪犯”、並在“口誤”中透露出希望俄政權更迭之後,近期又指稱俄在烏克蘭實施“種族滅絕”。
法國總統馬克龍拒絕跟風,表示會慎用這樣的言辭,因為俄烏兩國人民是親兄弟。他還表示,自己將盡其所能促和止戰,因為“口舌之爭無助於結束衝突”。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截圖
德國司法部長佈施曼在接受採訪時指出,法律上的“種族滅絕”罪行必須證明其有意圖全部或部分消滅一個民族、種族、宗教或族裔羣體,而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這一點。
英國獨立媒體“地球回聲”報道截圖
此外,為避免進一步刺激俄羅斯,法德領導人都表示不會仿照某些國家領導人訪問基輔。
而北約重要成員國土耳其從一開始就一直在勸和促談。
《土耳其晨報》發文呼籲,為了防止可能持續數十年的“新冷戰”,美國、歐盟、北約和俄羅斯之間應該達成新協議,“各國領導人是時候發揮作用了”。
土耳其《每日晨報》報道截圖
就連美國的鐵桿盎格魯—薩克遜盟友也各有苦衷和怨氣。
在反俄立場與美國如影隨形的英國,最新民調顯示,面對持續上漲的燃料價格,英國民眾支持對俄製裁意願也在顯著降低。
英國《每日電訊報》:願意接受因西方對俄製裁導致更高燃料價格的調查對象比例從3月的50%降至36%,降幅為14個百分點。
加拿大總理特魯多拒絕驅逐俄羅斯外交官,稱不符合國家利益。
澳洲媒體評論稱,澳大利亞將成為“新冷戰”最大的經濟輸家之一。
澳洲“對話”網:由於澳大利亞對貿易的依賴,“新冷戰”對澳的負面影響將大於對整個世界的影響。相反,美國經濟受影響最小,因為它對貿易的依賴程度低於其他經濟體,而且它還將在西方投資池中獲得更大份額。
美國煽動俄歐對立,以達到分化世界的“新冷戰”意圖昭然若揭。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在歐洲為禍,美國打造“亞洲版北約”的步伐也一直沒停。
據韓國電視台報道,北約為了形成國際反俄聯盟,正在邀請亞太國家加入這一“圈子”。就在上月舉行的北約外長會,不僅有北約30個成員國參加,還首次邀請了亞太地區的韓日澳新4國參加。
對此,韓媒發表評論文章説,冷戰是美國付出巨大代價建立起來的國際秩序,美國資本主義可以被視為這一秩序的最大贏家。但美國越是依賴這種策略,就越會失去世界的信任,也許這次韓國和東亞應該採取不同的戰略。
《韓民族日報》報道截圖
有消息稱,美國總統拜登將於5月12日至13日在華盛頓接待東盟國家領導人,舉行美國東盟特別峯會。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亞太不是大國博弈的棋盤,東盟國家不是地緣爭奪的棋子。
汪文斌
中國駐美國大使秦剛4月18日在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發表署名文章指出,30年前,美國同俄羅斯確立了“互不敵對”關係,而30年後,美俄關係卻滑向了“新冷戰”。烏克蘭曾是二戰後國際體系起步之地。70多年後,烏克蘭的命運再次同世界的命運息息相關。危機過後,世界不需要也承受不起一場新的冷戰。
《國家利益》雜誌報道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