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心理學家:孩子出現這幾種行為,父母該打就得打,錯過別怪娃難管

由 公冶爾藍 發佈於 綜合

孩子的壞習慣與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當發現他們出現不良行為時,應該儘早引起重視,並及時地幫助孩子改正。

執筆:張蒙

編輯:壹拾貳

定稿:蘇子後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集全家人的寵愛於一身。在這種從小被溺愛和縱容的環境下長大,孩子身上很容易養成一些不良習慣,如果不及時糾正,往往不利於他們長大後的發展。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案例——

寶媽劉女士最近很苦惱,剛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在學校裏惹出了不少的禍,她這一個月已經被請了三次家長了:

不是因為女兒不按時交作業還頂撞老師,就是與同學發生爭執動手打架,受到批評還不肯承認錯誤,是學校裏出了名的“小霸王”。

可仔細想想,女兒變成如今這般模樣,其實與自己和丈夫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由於兩人平時工作都比較忙,對女兒疏於陪伴,心中難免有些愧疚,於是總會想盡各種辦法補償,平時孩子幾乎是要什麼就給什麼,而且犯錯也不捨得罵一句、打一下……

正是如此,小孩的性格養得十分驕縱,一旦得沒有順她的意就對着父母發脾氣,還摔東西,動不動就以大哭大鬧的方式威脅劉女士滿足她各種無理的要求。

而劉女士卻總認為孩子現在還小,等以後長大了,懂事了,這些壞習慣就會慢慢改掉的,所以對女兒的行為從未加以苛責。可孩子進入學校後的表現竟然變本加厲,並沒有出現好轉,劉女士悔不當初......

其實,像劉女士這樣的父母還是特別常見的。

然而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説過這樣一句話:孩子在小的時候吃得苦越多,他的承受能力就越好。

尤其是男孩子一定不要對其過於寵愛,因為這樣很容易讓他們長大之後成為逆子或者是不孝子。

她還提出:如果孩子在四五歲的時候和自己的父母鬧,父母覺得沒什麼大不了,認為這是小孩子的正常表現,等到這個孩子長到十四五歲,他再跟父母鬧,就會選擇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的方式。

俗話説“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三歲的時候就是性格形成的一個關鍵時期,如果父母沒有用正確的方式去教育和引導他們,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性格,對孩子今後的成長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此外,也有心理學家提出:當小孩小時候出現一些不良行為的時候,父母該打就得打,千萬別手軟,錯過可就別怪小孩難管。

1、性格暴躁,愛發脾氣,甚至動手

孩子從小被父母捧在手心裏,任何事情都順着他們。一旦提出的要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就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對着父母發脾氣,亂摔東西,甚至還哭鬧起來,動手打人。

出現這種情況,父母一定要學會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嚴肅地告訴他們這樣做是不對的,而不是任由他們發泄。否則孩子就容易養成脾氣暴躁、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壞習慣。應該早點立下規矩,及時改正。

2、驕縱蠻橫,不尊重他人

有的孩子在家就十分蠻橫,直呼父母的名字,對爺爺奶奶等長輩沒有禮貌,去了學校對老師也不尊重,今後步入社會容易變得目中無人,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一般在與人相處上會產生性格缺陷。

父母應首先改變自己對孩子的驕縱和過分寵愛,要求他們先從對父母長輩有禮貌做起,由稱呼到行為舉止都要定下規矩,告訴他們只有先學會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3、愛撒謊,不誠實

因為害怕受到父母的責罵,有些孩子在做了錯事之後喜歡撒謊,把責任推卸給他人,或者是用其他的方式來掩蓋錯誤。這樣長期下去,孩子往往會習慣用欺騙來逃避責任。

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撒謊的行為,不一定要及時戳穿他,可以循循善誘地跟孩子聊一下,找出他不説實話的原因,再告訴他承認錯誤和撒謊會產生的後果,讓孩子知道説謊容易造成的不良影響。

李玫瑾教授也認為,如果孩子在小的時候就出現了上述的不良行為,家長應儘早引起重視。

若情節比較惡劣,可以適當的“該打就打”,採取打手、站牆角等“懲罰”方式,督促他們糾正壞習慣。只要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才是對他們成長最大的幫助。

你家寶寶小時候有出現不好的習慣嗎?你是怎樣教育他的?分享出你的“獨門育兒經”讓大家學習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