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經常粗暴對待孩子的後果是什麼

由 烏雅建義 發佈於 綜合

童年的心理創傷,很多時候會伴隨着我們整個人生。

一位4歲半的小女孩下體流血被送到急診室急救,原因是她竟然把芭比娃娃塞進了陰道。

醫生把娃娃取出後,問小女孩為什麼要這樣做,孩子的回答令人心痛:

“娃娃進到我的肚子裏,我再把它生出來。我會好好愛它,因為一個好媽媽。”

隨後醫院把孩子轉到兒童心理科治療,見到的人無不心碎。

從心理學來看,常常遭到肆意的打罵,會讓性格倔犟的孩子產生對立情緒,

有些孩子會變得性情暴躁,行為粗野,甚至形成攻擊型人格。

有些則會採取自虐行為,以緩解內心的恐懼和焦慮。

電視上,網絡上都在大力宣傳:不要體罰孩子。

然而現實生活中,幾乎所有父母都打過孩子,還頻頻有虐童事件被爆出。

雖然我們向來信奉孩子“不打不成器”,覺得適當的懲罰是有必要的。

但我們很難做到控制好自己情緒,做到就事論事。

家長也有自己的壓力和情緒,剛好這時候孩子犯了錯,你火冒三丈,

難免控制不住自己,把所有怨恨發泄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肆意打罵甚至侮辱。

這是絕對不可取的!處罰孩子絕不能是發泄怒氣,處罰時要明白説清處罰的理由,

讓孩子明白事理、瞭解生活常識和人情世故,才能避免孩子再次犯錯。

那些脾氣火爆的家長,總是打完孩子後又心疼又後悔,但下次孩子犯熱錯,又忍不住繼續打罵。

這樣的父母,應該要有意識的自我控制,每當孩子犯錯時,先別急着打罵,

過一會兒,你可以給自己定個時間。例如,15分鐘後,你可以澄清原因並與孩子討論解決方案。

有時候要讓孩子改正錯誤,不一定非要打罵的方式,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溝通方式,

孩子反而會愉悦地、心甘情願地接受父母的教導!

有時候孩子並不是有意不聽話,只是他們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的意思。

有的父母會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和他溝通能有效嗎?

這只是你沒找到正確的方法而已,不要老是用成年人的方法去和孩子溝通。

如果你能經常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你會發現很多以前沒注意到的東西。

如果孩子總是忘記父母立下的規定,那你可以事前就在紙上寫明,並要求孩子簽名,

當時與孩子之間小小的約定,當孩子犯了錯時,可以拿出約定請孩子遵守。

父母應該用堅定的語氣和態度來教育孩子,讓孩子知道“如果不認真配合,爸媽也會生氣”。

孩子犯錯後,要讓他知道後果很嚴重,你們很生氣,他必須在錯誤裏成長。

那些總控制不住自己的家長,自己也該反省:你做為成年人,都不能控制自己言行,

又憑何要求孩子控制他們的行為?是你給了孩子生命,但你並沒有資格肆意的打罵他們侮辱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