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40年前的老照片“講述”特區故事
▲ 1979 年,吳濤於羅湖橋留影(老照片翻拍)。
6 月 10 日,記者來到曾在羅湖口岸邊防檢查站服役的老兵吳濤家中。自 1978 年部隊將他招收為特種兵分配到深圳羅湖口岸邊防檢查站,他與深圳這座城市已結下不解之緣。作為一名曾經的邊防戰士,他見證了深圳經濟特區的從無到有,自己也在這裏紮根下來。
2020 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的第 40 年,市檔案館將舉辦《先行之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 40 週年檔案文獻展》獻禮特區。日前,市檔案館發佈徵集令,各單位及個人積極響應號召,捐贈出珍貴的檔案文獻參展。近日,吳濤捐出見證自己來深圳後幾十年工作與生活經歷的老照片、外匯兑換券、各時期的工作證、傳呼機、第一屆荔枝節紀念章及自己昔日的入伍通知書、軍裝、臂徽等物品參展。撫摸着軍裝,吳濤動情地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在深圳 40 餘年 " 見圳 " 的種種往事。
照片攝於 1979 年,是邊防檢查站時戰友幫吳濤拍攝的。相片上,風華正茂的吳濤站在羅湖橋上,羅湖口岸邊防檢查站就設在這裏。
當年的羅湖橋,一條白線將橋面合二為一——這頭是深圳,那頭是香港。橋上有哨兵嚴守,人們須持必要的通關證件來往。來往的人羣當中,有些菜農雖然住在深圳,但農田卻在香港,時常要往返界線勞作農務。1978 年,因為聽説到經濟特區邊檢當兵可以免費上課、學習外語,熱愛學習的吳濤作為特種兵從廣東省陽春縣來到羅湖口岸邊防檢查站服役。來深圳的路上,吳濤懷揣着種種關於經濟特區的美好想象。而當時羅湖橋四周荒草叢生,與如今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很不一樣。對經濟特區的信心讓吳濤堅守在這裏,他告訴記者:" 雖然當時一片荒蕪,但我那時就知道,深圳一定會發展成為一座國際化的華美都市。"
經過三個月的新兵訓練後,他被分配到羅湖口岸橋頭二連執勤,主要工作是檢查來往深港的 " 三趟快車 "。" 三趟快車 " 每日滿載內地新鮮的菜肉途徑深圳供應香港,對香港居民的飲食生活舉足輕重,吳濤的任務是確保列車安全。他有一塊不足手掌大小的小鏡子,每次對車廂進行常規檢查以後,還要手持小鏡子觀察車內、車底各處死角,一旦發現可疑物品就要立即報告。
在羅湖口岸邊防檢查站執勤,逢節假日是最累的。吳濤和戰友們在清晨五點以前就要到崗,為繁重的人員通關工作做足準備。據他回憶,當年節日時口岸通行人次可超萬人,工作量很大。為了防止汗水染髒軍帽,吳濤會提前把收集的報紙等紙張方正地掖在帽子裏,這樣既可以保證軍帽的筆挺,又能保持它的潔淨。
在邊防檢查站三年的服役經歷磨鍊了吳濤的心志,也讓他對深圳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感情。從部隊退役後,他幾經周折轉入企業工作,不久後與當時在深圳大學讀書的黎新頌相戀、結婚。這次,黎新頌也將自己多年前在深大學習時的學校胸章、畢業照捐贈給了深圳市檔案館。他們是深圳經濟特區 " 發展奇蹟 " 的見證人,也是生活在這座城市一對平凡而幸福的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