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十大名廚 第一食神名至實歸

  在歷代名廚中,女廚師都佔有重要的一席之位,1000多年前五代時的女尼廚梵正了。之所以對她的印象深刻,是因為梵正不僅菜做得好,還有極高的文學修養,是個才女呢。

  梵正拼“輞川圖小樣”,實非易舉。她不僅要拼20只獨自成景的小冷盤,且彼此都要有機地構成“輞川別墅”的迷人風光,再是要用的原料是醃魚、乾肉等物,沒有精巧的藝術構思和精湛的刀工,是肯定做不到的。可見,梵正是個文化修養頗深,而又技藝超羣的才女廚師。


  商朝輔國宰相,商湯一代名廚,有“烹調之聖”美稱,“伊尹湯液”為人傳頌千年而不衰。伊尹曾輔佐商湯王建立商朝,幫助商湯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使商朝初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從而名揚天下。

  他一生輔弼商朝五代帝王, “教民五味調和,創中華割烹之術,開後世飲食之河”,在中國烹飪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後人奉祀為“商元聖”,是歷史上第一個以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國家的傑出庖人。他創立的“五味調和説”與“火候論”,至今仍是中國烹飪的不變之規。在中國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地都奉伊尹為 “廚聖”、“烹調之聖”。


  易牙,又名狄牙,春秋時期名巫、著名廚師,精於煎、熬、燔、炙,又是調味專家。  他是齊桓公寵幸的近臣,做雍人,雍,古文作饔,是早餐、晚餐的意思,就是專管料理齊桓公飲食的廚師。他擅長於調味,加上善於逢迎,所以很得齊桓公的歡心。

  易牙是第一個運用調和操作烹飪的庖廚,好調味,通過水、鹹(鹽)、火的調和使用,做出酸鹹合宜,美味適口的飯菜來。 因為他是廚師出身,烹飪技藝很高,他又是第一個開私人飯館的人,所以他被廚師們稱作祖師。因與齊國彭城(今徐州)的淵源使他成為了魯菜的奠基人。


  太和公,為春秋末年吳國名廚,精通以水產為原料的菜餚,尤以炙魚而聞名天下。 太和公長期生活在太湖之濱,擅烹水產為原料的菜餚。他烹製的炙魚,名噪天下,曾得到天王僚的讚賞。

  吳公子光為了謀奪王位,設計刺僚,就派專諸到太湖向太和公學烹炙魚手藝,學成後,吳公子設宴請僚,並令專諸在獻炙魚時刺殺吳王僚。僚是死,專諸也被吳王衞士殺死,成了王公貴族爭權奪利的犧牲品。太和公的超凡手藝,竟被用於宮廷之亂,是連他自己也始料不及的。


  膳祖是唐代宰相段文昌的家廚,烹調技藝原本精湛,又得段的調教,如虎添翼,身手更加不凡。她對原料修治,滋味調配,火候文武,無不得心應手,對美食的選料、加工、製作等非常精通,具有獨特本領。

  在段府40年間,這女廚師長從100名女婢只選中9名傳藝。成就了段文昌傳世的《食經》50章。她烹製的名食,後來大多記載在段文昌之子段成式編的《酉陽雜俎》中。


  劉娘子是南宋高宗宮中女廚,歷史上第一個宮廷女廚師,稱為“尚食劉娘子”。劉娘子手藝高超,雖宮中規定作為“五品”官的“尚食”,應由男廚師擔任,但她以燒得一手皇帝喜愛的好菜,而被破格任用。


  宋五嫂,南宋著名民間女廚師。高宗趙構乘龍舟遊西湖,曾嘗其魚羹,讚美不已,於是名聲大振,奉為膾魚之“師祖”。 宋五嫂原籍北宋京師東京(今河南開封),以經營酒餚為業,精於烹飪,尤其擅長製作魚菜。

  根據宋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南宋淳熙六年三月十五,趙構乘御舟遊西湖,侍從告訴他説有家菜館魚羹鮮美,趙構就找宋五嫂上船烹製,吃後大讚鮮美,當下賜與宋五嫂綵緞百匹。宋五嫂的醋溜魚名氣更響,四遠皆知,各地紛紛仿製,並作為一大名菜世代相傳,杭州的樓外樓、五柳居等,就是因為經營醋溜魚而數百年久盛不衰。


  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八豔之一【又稱“金陵八豔”。見於餘懷的《板橋雜記。》,分別寫了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等六人。後人又加入柳如是、陳圓圓而稱為八豔。】,金陵人(今江蘇南京)。

  董小宛善刺繡,工曲藝,被稱為“針神曲聖”,還位列中國古代十大名廚之一,著名的如皋“董糖”即由她親手創制,精美菜餚“董肉”也屬於她的發明專利。董小宛有“古往今來第一妾”的美譽,著有《奩豔》一書傳世,27歲時死於肺炎復發。後來不知多少文人墨客都頌她寫她,替她編戲,為她立傳。


  蕭美人當時居住在江蘇的儀徵,她最擅長做點心。據清文學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記載:“儀真南門外蕭美人喜制點心,凡饅頭、糕餃之一類,小巧可愛,潔白如雪”。乾隆五十二年重陽節,年過七旬的袁枚,特地請人在儀真代購3000只共8種花色、由蕭美人手製作的點心,運至南京分送親友。不少文人盛讚她的傑手藝。

  據傳,蕭娘年輕時是一位美女,在不少詩詞中就有贊她“昔年丰姿,面如夾岸芙蓉,目似澄澈秋水。”説她少年出爐時,美到了令人嫉妒的程度,即便是徐娘半老時,“芳名猶重”。 她的手藝高超,“出自嬋娟氣巧樓,遂將食品擅千秋。”其點心之味美,使人“流舷饞煞老饕牙”。


  王小余,清朝乾隆時期名廚,烹飪手藝高超,並有豐富的理論經驗。袁枚的《隨園食單》中,有許多方面得益於王小余的見解。乾隆六下江南愛玩貪吃,民間傳説中乾隆吃過王小余的一道豆腐,就把小余帶去了京城, 得了皇上垂青的王小余並不歡喜。偶爾高興時才做幾個菜,最終提出迴歸故里,乾隆只好應允,提出讓小余為他再做一餐。

  到了上最後一道菜,小余親手捧出了一道湯。乾隆一喝鮮美無比,問小余此湯有什麼秘訣,小余回答不放鹽,上菜先上口味重的,人越吃口味就越輕,菜就要逐漸減淡,所以到最後,這口湯就不再放鹽。是否真有此事已無法可考,人生正是如此,從年輕時的壯懷激烈,中年時的沉穩老練,最後到了老年一切都歸於平淡,就像這碗不放鹽的湯淡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90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古代十大名廚 第一食神名至實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