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社會時事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全球鷹資料圖(圖自韓聯社)
韓國空軍稱,將在今年12月1日成立空中偵察部隊“航空情報團”,將以高空無人偵察機“全球鷹”嚴密監視朝鮮的核心設施。“全球鷹”能在18公里高空續航34小時以上,信息收集覆蓋面積廣達10萬平方公里。
“全球鷹”是執行情報、監視與偵察任務的美國戰略武器。大白新聞注意到,資料顯示,“全球鷹”僅需1至2架即可監控一個國家。此外,據韓媒今年8月報道稱,韓國計劃未來發射5顆偵察衞星,24小時監視朝鮮半島。
“全球鷹”僅需1至2架即可監控一個國家
據韓聯社報道,韓國空軍20日在忠清南道雞龍台接受國政監查時向國會國防委報告稱,韓軍將於今年12月1日成立空中偵察部隊“航空情報團”。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利用高空無人偵察機(HUAV)“全球鷹”嚴密監視朝鮮核心設施。
空軍方面表示,計劃對現有的戰隊級偵察部隊升編為“航空情報團”,讓其執行監視朝核導威脅的任務。他們將對“全球鷹”採集的朝鮮相關情報進行分析,24小時不間斷監視朝軍動靜。
“全球鷹”是執行情報、監視與偵察(ISR)任務的美國戰略武器,能在18公里高空續航34小時以上,信息收集覆蓋面積達10萬平方公里。韓國空軍計劃於2018年和2019年各引進2架“全球鷹”。
不過,“全球鷹”造價不菲。今年6月,一架“全球鷹”無人機墜毀於美國的南加利福尼亞。當時,美媒報道稱,該無人機的造價約2.2億美元。
“全球鷹”無人機是美國諾斯羅譜?格魯曼公司研製的高空高速無人偵察機。“全球鷹”相貌不凡,看起來很像一頭虎鯨,它身體龐大、雙翼直挺,翼展超過波音747飛機,球狀機頭將直徑達1.2米的雷達天線隱藏了起來。“全球鷹”飛行控制系統採用GPS全球定位系統和慣性導航系統,可自動完成從起飛到着陸的整個飛行過程。通過使用一個衞星鏈路,自動將無人機的飛行狀態數據發送到任務控制單元。
“全球鷹”機身長13.5米,高4.62米,翼展35.4米,最大起飛重量11622千克,最大飛行速度644千米/小時。翼展和波音747相近,因此“全球鷹”是一種巨大的無人機。“全球鷹”機載燃料超過7噸,最大航程可達25945千米,自主飛行時間長達41小時,可以完成跨洲際飛行。可在距發射區5556千米的範圍內活動,可在目標區上空18288米處停留24小時。
資料顯示,“全球鷹”可同時攜帶光電、紅外傳感系統和合成孔徑雷達。光電傳感器工作在0.4到0.8微米波段,紅外傳感器在3.6到5微米波段。光電系統包括第三代紅外傳感器和一個柯達數字式電耦合器件。合成孔徑雷達具有一個X波段、600MHZ、3.5千瓦峯值的活動目標指示器。該雷達獲取的條幅式偵察照片可精確到1米,定點偵察照片可精確到0.30米。對以每小時20到200千米行駛的地面移動目標,可精確到7千米。
一次任務飛行中,“全球鷹”既可進行大範圍雷達搜索,又可提供7.4萬平方千米範圍內的光電/紅外圖像,目標定位的圓誤差概率最小可達20米。裝有1.2米直徑天線的合成孔徑雷達能穿透雲雨等障礙,能連續的監視運動的目標。
“全球鷹”能在2萬米高空穿透雲雨等障礙連續監視運動目標,準確識別地面的各種飛機、導彈和車輛的類型,甚至能清晰分辨出汽車輪胎的齒輪。“全球鷹”一天之內可以對約13.7萬平方公里的區域進行偵察,經過改裝可持續飛行6個月,只需1—2架即可監控某個國家。
韓國計劃發射5顆偵察衞星24小時監視朝鮮
除此之外,據外媒8月底的報道稱,韓國將正式啓動偵察衞星發射事業,目標是到2023年實現由偵察衞星全天候觀察朝鮮半島的能力。
據韓媒報道,韓國防衞事業廳表示,國防部部長宋永武於8月25日主持召開防衞事業推進委員會會議,決議通過了推進“425項目”的基本戰略和系統開發基本計劃。“425項目”是指確保韓國自主擁有5顆偵察衞星,包括四顆合成孔徑雷達(SAR)衞星和一顆光學偵察衞星。雷達衞星在氣象條件不佳的情況下也可進行偵察。
據悉,“425項目”是韓國軍方首個以軍用需求為牽引的衞星項目,性能更能滿足軍方的要求。韓媒稱,這5顆偵察衞星將在低軌道運行,每天會多次飛過朝鮮半島上空,收集併發送情報。韓國政府計劃於2021年至2023年依次發射5顆衞星。
根據韓國公開資料,其“韓國多用途對地觀測衞星” 均用“阿里郎”命名,該項目規劃了7顆衞星,分別命名為“阿里郎-1”、“阿里郎-2”、“阿里郎-3”、“阿里郎-3A”、“阿里郎-5”、“阿里郎-6”和“阿里郎-7”。根據有效載荷性能,“韓國多用途對地觀測衞星”分為光學成像和雷達成像兩種不同的觀測衞星,其中“阿里郎-5”和“阿里郎-6”是雷達成像衞星,其餘的都是光學成像衞星。
經過多年的發展,光學成像衞星的分辨率已經從“阿里郎-1”的6.6米提高到“阿里郎-3A”的0.7米,具備詳查能力。韓媒稱,0.7米的分辨率可以分辨出汽車的大小類別,甚至還能觀測到路面上人們排成的隊伍。
雖然後期發射的光學成像衞星的分辨率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準,但韓國軍方並不滿意。韓國軍方此前指出,目前在軌的光學成像衞星都是根據民用需要開發的,衞星軌道和頻率等信息也是公開的,因此韓國軍方未來將研發專門的光學偵察衞星,分辨率達到0.5米以內。
目前,韓國軍方對這些偵察衞星的需求迫切,但韓國科研部門又無法短期內研製出滿足要求的衞星,為此,軍方當局決定於明年初從海外借用4至5顆偵察衞星,以填補2023年之前的空白,並已與以色列、德國、法國等國進行過洽談。韓國軍方目前已經和以色列達成租借衞星的協議。按照韓國軍方的説法,之所以選擇以色列衞星,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兩國都位於北緯30度至40度之間,以色列衞星的軌道正好穿越朝鮮半島上空。
韓聯社今年1月份刊文稱,每顆衞星年租金高達100億韓元(約合83萬美元),5顆衞星年租金總額約合400萬美元。租借衞星只是權宜之計,韓國最終目標是發射國產偵察衞星。據瞭解,現在韓國正與德國合作研製雷達成像偵察衞星。從2006年起至今,德國研製的“合成孔徑雷達-放大鏡”雷達成像衞星已經有5顆被送入太空,其分辨率可達0.7米。2012年發射的韓國“阿里郎-5”雷達成像衞星分辨率為1米,性能已低於德國衞星。
對於韓國來説,擁有自己的太空偵察能力還可以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以往韓國95%衞星情報主要依靠美國,但由於限制太多,韓國軍方一直抱怨“無法獲得及時的衞星情報,有些給韓國的照片裏雲層太多,無法分辨”。更令韓國軍方鬱悶的是,美國會向日本提供一些有關朝鮮半島的關鍵衞星情報,卻不向韓國提供。
租借和研製國產偵察衞星只是韓國大力推進軍事航天能力的一部分。韓媒稱,韓國已經開始全面推動偵察、通信和地面指控等軍事航天能力的建設。有了這些衞星的信息支援,韓國軍隊就可以更充分地發揮戰力。
以偵察衞星為例,其可像眼睛一樣24小時監視對手,發現異常情況後,部隊即可動用“殺傷鏈”中的武器裝備(火箭炮、導彈等精確制導彈藥)立刻摧毀目標,因此偵察衞星是“殺傷鏈”的關鍵一環。“殺傷鏈”是韓國的一項軍事作戰計劃,可在對手試圖發射核、導彈、火箭炮、大量殺傷性武器(WMD)時提前進行摧毀。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