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靜18歲兒子做美甲,穿“女裝”上熱搜: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活得有多爽?

不要讓孩子過看父母臉色的生活。

前兩天,52歲的伊能靜在社交平台更新了一則視頻動態。

視頻中,伊能靜和前夫哈林所生的兒子哈利罕見露面,他在為媽媽的新歌編舞。

母子倆在練舞室練得很投入,哈利儼然像所有18歲的帥小夥一樣,跳起舞來十分有魅力。

細心的網友發現,哈利的雙手都塗滿了指甲油,戒指也十分搶鏡,打扮極為個性。

但伊能靜似乎並不在乎兒子的“怪異”打扮,兩人相處融洽。

從哈利的口中也得知,伊能靜很支持他做自己。

在母親的支持下,兒子一直堅持着自己想做的事,活成了“別人家的孩子”。

伊能靜曾透露,兒子考上了英國最難考的設計學院,還掌握了寫歌、畫畫、跳舞等多項特長,功課也從來沒有低於A。

一般18歲的孩子正值叛逆期,和父母會產生諸多的摩擦。

但伊能靜和18歲的哈利關係和諧,兩人常常一同看電影、看畫展,不僅樣子看起來像同齡人,心理上似乎也沒什麼代溝。

母子關係能如此和諧,與伊能靜平日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不無關係。

青少年教育專家孫曉雲説:

當孩子獨一無二的天性被父母看見和尊重了,他們就能綻放出令所有人讚歎的美好。

有一部紀錄片《零零後》,被稱為中國版的《人生七年》,裏面有一個叫一一的孤獨的孩子。

上幼兒園的時候,她就總是獨來獨往,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玩耍。

老師問:“你為什麼總是喜歡一個人玩兒?”

她回答:“我就喜歡一個人玩兒。”

老師又問:“跟他們玩兒沒意思嗎?”

她又回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圖片:紀錄片《零零後》

你能想象,這是從一個3歲孩子嘴裏説出的話嗎?

然而,這個在別人眼中有些孤僻的性格,在媽媽的眼裏並不算什麼事。

媽媽説:“因為我和她爸爸都是這樣類型的,更愛獨處。所以一一的狀態,在我們眼裏蠻正常的。”

圖片:紀錄片《零零後》

説完,她笑起來,絲毫未因外界對女兒的評判而感到焦慮。

10年後,一一慢慢長大,天性自然舒展,加上大人的温和引導,從上小學起,就開始愛和小朋友接觸了。

不過,她並沒有變成一個外向的孩子,而是成長為一個目標清晰,愛獨立思考的女孩。

媽媽説,她是個自推型的孩子。

小學時候迷迷糊糊,對成績無所謂,但上初中以後,目標特別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達到什麼程度,會自己要求自己。

圖片:紀錄片《零零後》長大後的一一

從她的眼神中,你能感受到一個孩子發自內心的自信和篤定。

而她的這份自信,多半來自父母的接納和尊重。

內外向只是性格維度,不存在優劣之分。

也就是説,孩子的內向和外向性格其實是孩子的一種天性,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氣質。

但大部分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外向一點,覺得這樣將來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於是不斷地鼓勵孩子結交朋友,往所謂的“標準”方向去成長。

《零零後》中還有一位同樣性格內向,行為異於常人的女孩辰辰,她卻不被母親認可。

辰辰上幼兒園時,每天都會在幼兒園門口等待一個叫做南德的小夥伴。

這種等待,短則半小時,長則一整天,持續了一年,風雪無阻。

當其他小朋友吃着棒棒糖,滿院子瘋跑的時候,辰辰只是等待朋友的到來。

老師勸辰辰進屋子等待,或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或聽老師講故事,辰辰總會用兩個字回應老師的請求:“不好。”

即便老師再多勸兩句,辰辰依然堅定地相信:“南德會來。”

對於辰辰的這種執着,媽媽解釋為“古怪”,看待自己的女兒,就像對待外星人一樣。

圖片:紀錄片《零零後》

即便是10年後,辰辰的媽媽也覺得,自己的女兒一直沒變過,還是那個怪怪的問題小孩。

後來,青春期的辰辰,只願意在虛擬的網絡中與人打開心扉,不願意與現實生活中的人接觸,迴避甚至排斥人際關係。

圖片:紀錄片《零零後》

媽媽一直不認可辰辰的這種性格,擔心她程序化,不靈活,總希望她能外向一些。

但顯然,媽媽的這種不接納,給孩子造成了一些不適和不安全感,以至於孩子寧願沉浸在自己的虛擬世界裏,也不願觸碰這個讓人不舒服的真實世界。

紀錄片導演張同道説:

面對兩個同樣特別的孩子,兩位母親截然不同的態度,造就了孩子不同的處世方式。

這種差異,根源就在於,父母是否做到了對孩子的尊重。

如果父母做不到尊重孩子的個性、天賦、喜好和專長,孩子很容易陷入深深的挫敗和失望中,成年後也不容易獲得幸福。

被稱為“國民女神”的董卿,坦言自己總是很自卑。

很多人都不理解,她那麼優秀,從小到大成績那麼好,怎麼還自卑?

這其中的原因,就在於父親對她的教育態度。

女孩到了青春期,往往會開始關注自己的外貌,於是常常照鏡子。

但父親就覺得照鏡子沒有意義,因此不允許董卿照鏡子:“你已經長成這樣了,照鏡子難道還能更好看嗎?”

董卿多年後談及自己的父親時曾這樣描述:

“很難想象一個知識分子可以對自己的獨生女兒這樣苛刻。”

“他不讓我照鏡子,不讓媽媽給我買新衣服,不能有任何的文體活動。”

“父親有一句名言,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有時間照鏡子還不如多看書。”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對穿衣打扮的關注,其實也是一個探索“我是誰”的過程。

尊重孩子的天性,倡導孩子自主選擇,過上屬於自己的人生,比起讓他活成父母期許的樣子更有意義。

很多父母總是抱怨自己養了一個熊孩子:

你讓他好好吃飯,他偏要把飯全灑了,然後把碗扣頭上;你催促他抓緊時間,上幼兒園別遲到,他偏偏磨磨蹭蹭,做什麼事都不上心……

但當你學會換位思考,就會發現,孩子其實並不是有意要和你作對。

他們的不配合,往往是因為與我們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

你只有真正尊重了他們的感受,正視了他們內心的需求,才能讓問題迎刃而解。

導演張同道曾提到自己選擇拍攝《零零後》的初衷,是源於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日常:

2006年的冬天,他正拉着自己4歲的兒子洗漱,兒子剛把手放進盆裏,就喊燙。

張同道很生氣,自己明明試過水温,是正好的温度,怎麼會燙?

兒子卻看着他的眼睛,説了一句讓他感到震撼的話:

“那是你的感覺,我的感覺就是燙。”

這句話,讓張同道陷入了沉思,他突然反應過來,孩子對世界的感知和我們是不同的,而對00後來説,他們或許比我們這代人更善於表達。

也正是從這一刻起,他選擇了用紀錄片的方式,記錄下一羣孩子的人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08 字。

轉載請註明: 伊能靜18歲兒子做美甲,穿“女裝”上熱搜: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活得有多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