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轟炸機,圖-119核動力戰略轟炸機,最終還是被放棄
據路透社報道,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國都意識到核武器的重要性,但是由於美國和蘇聯之間隔了一個大西洋,因此蘇聯想要攻擊美國本土就需要跨越12000公里的路程,這對於圖-95戰略轟炸機而言是十分有難度的。於是,蘇聯為了解決轟炸機航程不足的問題,提出了設計一款核動力轟炸機的想法,這樣,不僅可以利用該轟炸機將核武器投擲到美國本土,而且還可能莫不核武器數量不足的缺陷,可謂是一舉兩得。圖-119"燕子"核動力戰略轟炸機就是蘇聯設計研發的產物。
實際上,最先開始研製核動力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卻是美國,即NB-36H核動力戰略轟炸機,而蘇聯是在得知美國已經開始研製的消息之後才着手行動的。據瞭解,NB-36H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核動力戰略轟炸機,因為它僅在機身內部安裝了一個小型反應堆,而且試飛時其動力來源皆源自於常規燃料。為了不落後於美國,當時的領導人赫魯曉夫下令由圖波列夫飛機設計局和米亞謝夫飛機設計局共同研製核動力戰略轟炸機。蘇聯將這個項目命名為"119"工程,他們在圖-95的基礎上進行改裝,1961年時,圖-119"燕子"核動力戰略轟炸機正式誕生,首飛一切順利。與美國的NB-36H的混合動力所不同,圖-119"燕子"直接採用了核動力發動機,反應堆位於機艙中部。
不過,在圖-119"燕子"研製的過程中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首先是核反應堆高温情況。據俄羅斯媒體報道,圖-119"燕子"的核反應堆在使用一小時左右就會出現高温情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蘇聯採用了水冷和風冷相結合的方式。具體降温原理為:核反應堆所散發的水蒸氣會通過水冷設施迴路進入到裝有冷卻劑的水箱之中完成降温,降温後的水再流回反應堆中。儘管採用這一方法能夠有效解決高温問題,但是巨大的水箱卻增加了機體本身的重量,對於其航程產生了一定影響。其次,圖-119"燕子"還面臨着核輻射的問題。尤其是在連續飛行的情況下,機組人員所受到的傷害就越大。為此,蘇聯採取了各種措施,其中包括加裝厚重隔離門、在反應堆周圍安裝了多層重金屬防護罩等,然而,這樣仍舊不能完全避免核輻射帶來的傷害。同時,反應堆重量的增加還影響着圖-119"燕子"性能的發揮。
在進行60多次的試飛實驗之後,蘇聯於1969年正式取消了"119工程"項目,圖-119"燕子"也失去了飛往藍天的機會。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遠程地對空導彈的發展步伐加快,洲際導彈技術也逐漸成熟,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核動力戰略轟炸機所能發揮的作用就十分有限了。此外,核動力戰略轟炸機還存在一個致命的問題——自身安全性。如果該轟戰機一旦被擊落,那麼將會導致大面積輻射污染的產生,無論是對本國還是敵對國都會造成十分大的危害,而這種後果也不是隨便一個就能負擔的。所以思前想後,蘇聯最終放棄了這一項目。
儘管圖-119"燕子"沒有在戰時發揮任何作用,但是從設計角度而言它還是具有戰略性意義的,一是開闢了戰略轟炸機研製的先河,二是驗證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核動力戰略轟炸機是不可能完全達到理想中的目標的。發展到現在,戰略轟炸機已經是"三位核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當中關鍵的一環,至於核動力戰略轟炸機未來的發展趨勢,還需要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