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汀生中心:《軍事脅迫與美國外交政策:戰爭之外使用武力》
美國史汀生中心日前發佈外交政策研究新著《軍事脅迫與美國外交政策:戰爭之外使用武力》,該書編者分別為史汀生中心專家巴里·布萊克曼、詹姆斯·西本斯和梅拉妮·西松。該書認為,在後冷戰期間,美國利用非暴力手段脅迫其他國家的努力效果成敗參半。未來幾年,基於戰略競爭考慮,美國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將軍事力量與其他經濟、外交要素相結合,共同推動美國外交政策,實現“美國的國家利益”。該書着重探討如何利用軍事力量以非戰爭方式實現政策目標,具體包括如何將武裝部隊與國家實力其他因素協同合作,以制定有效的脅迫性戰略等方面內容。
該書第一章到第三章分析了美國在後冷戰時代採用軍事脅迫手段實現外交政策目標的方式和效果。第一章相關內容認為,國際環境天生具有競爭性,發揮國際領導作用既是競爭的策略,也是競爭的“回報”。國際秩序領導者必須有能力和意願進行“獎勵”和“剝奪”。軍事、經濟和社會政治實力是競爭工具,相互協調地使用社會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的能力則是規則制定者的專屬能力。
該書第二章分析了從1991年至2018年美國佔據優勢的27年中,美國如何單獨或與其他外交政策工具協同使用武裝部隊來影響其他行動者的行為,並且解釋了這些行動的規模和範圍。第三章對美國阻止和強迫對手的大約100個案例進行了統計分析,以揭示美國軍事行動、行為主體、存在爭議的利益、經濟和政治背景以及“美國是否實現目標”之間的關係。書中認為,儘管美國在此期間是“無可匹敵的超級大國”,但在面對願意挑戰其偏好的國家時,美國並非在所有情況下都能夠取勝。
該書第四章到第八章分別分析了美國對敍利亞、俄羅斯、巴爾幹、伊朗與伊拉克等國家和地區採取軍事脅迫的具體案例,並總結其中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其中,第四章分析了奧巴馬和特朗普政府對敍利亞採取的軍事行動,並將其置於美國在中東利益的大背景下,重點研究政府內部進程和人際衝突在脅迫中的作用,強調了目標行為者的利益和動機不確定所帶來的後果。該書第七章分析了美國和北約合作關係,認為在對威懾俄羅斯的努力方面缺乏準備,行動緩慢,但現狀有可能得到改變。
第九章全面梳理了冷戰結束以來美國採取非戰爭軍事手段的歷史,認為美國的“脅迫行為”必須明晰,才能使對手“遵從美國的意志”。在此過程中,需理解對手行為的利益動機和價值觀。該章結論認為,聯盟、經濟關係、力量動態等都將影響直接脅迫政策的效果,在任何情況下,僅憑軍事力量都不足以實現除戰爭以外的政策目標。
來源 | 參考消息智庫
作者 | 王恩泰
微信編輯 | 董磊
微信審核 | 丁揚
致無可替代的你:
在看是瞭解 點贊是態度分享是美德
獨一無二的參考君
【來源:參考消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