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安倍任內宣佈辭職 “後安倍”時代何去何從?
中新社東京8月28日電 (記者 呂少威 刁海洋)當地時間8月28日下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首相官邸召開記者會,宣佈因自己身體健康原因決定辭去首相一職。
安倍説,痼疾潰瘍性大腸炎復發,當前身體狀況恐有負國民重託,因此不適合繼續任首相。這是安倍第二次因健康問題辭去首相一職。2007年9月,上任不久的安倍也曾因潰瘍性大腸炎問題突然宣佈辭職。
截至2019年11月20日,安倍的累計執政天數達到2887天,超過20世紀初桂太郎的2886天,成為日本憲政史上執政時間最長首相。截至2020年8月24日,安倍連續執政時間達到2799天,超過前首相佐藤榮作的2798天,刷新了紀錄,成為日本連續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
日本共同社報道稱,作為自民黨總裁,安倍從2012年眾議院選舉到2019年參議院選舉連續6次在國政選舉中獲勝。其中在野黨分裂等因素也從側面成就了安倍。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樊小菊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與過往的歷任首相相比,安倍給日本帶來的最顯著變化是日本政壇終於實現了“長期穩定”。在他第二次擔任首相之前,日本政局基本上是隔一年就換一個首相,政局非常不穩。與此相應的,政策也接連出現波動。
樊小菊説,自安倍執政以來,安倍政府的經濟政策有比較強的延續性,“安倍經濟學”也實現了一些目標,這是支撐他能夠長期執政的一個重要因素。此外,解禁集體自衞權等舉措給日本外交、安全走向帶來了深刻影響。
許多日本媒體稱日本的政治格局為“安倍一強”,這也可以從側面看出安倍在日本政治中的影響力巨大。自安倍宣佈決定辭職的那一刻起,後任自民黨總裁選舉的大幕也正式拉開了。樊小菊認為,自民黨內部,安倍執政時期形成的“一強”局面未來恐難維持,可能出現“多強”局面。在醖釀繼任者人選期間,可能會出現一些派閥爭鬥。
據日媒報道,當前比較有競爭力的人選有自民黨前幹事長石破茂、自民黨政務調查會長岸田文雄、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外務大臣茂木敏充、防衞大臣河野太郎等。安倍的突然辭職,或將引發自民黨各派閥爭鬥的“白熱化”,同時也將給日本政壇帶去諸多擾動。
此外,安倍任內對經濟和外交頗下功夫。安倍自2012年第二次出任首相,推出了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政策,被稱為“安倍經濟學”,其中包含三大支柱,分別為大膽的金融政策、有機動性的財政政策以及成長戰略。經過調整,日本企業業績有所恢復,就業狀況出現改善,股市向好。但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第二季度日本經濟環比下降7.8%,按年率計算下降27.8%,創二戰以來最大降幅紀錄。
日本杏林大學教授劉迪向中新社記者表示,安倍在其長期執政期間,鋭意推進“安倍經濟學”,對日本經濟的穩定與增長有所貢獻。(完)